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以湘南瑶族文化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以及与传统文化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数字化对湘南瑶族文化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数字化文化保护的主要挑战来自资源共享的碎片化、数字产业同质化和低端化,以及数字化转型不及时的诸多问题。同时,文化数字化为古迹和非遗的重生、互联网助推瑶族文化转型,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机遇。本研究成果为湘南瑶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对策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和年轻人认同本地文化的有效路径。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泊里地方文化的非遗项目。以地方文化为中心,既可以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又可以使红席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既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科学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划者、保护者的工作,扮演好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协调者和推动者的多重角色,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民族文化尤其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濒危的当下,担当起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术文化的重任和义务。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文化传承实践表明,高校既是民族技术文化从民间推向高校的重要调和方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传承场,同时实现了民族技术文化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融通和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高职院校成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间接而有效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给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呈现形式。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是江南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保护和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无锡运河沿岸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作为重要传播手段之一吸引众人目光。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要勇于担当先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重任,采取合理的举措来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与其相融合,不断创新,构建出内容丰富、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全校师生全面和谐发展,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陆香君  李宝军  李耀珍  张妍蕊 《商》2013,(20):138-138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发展“本土文化”,发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要寻找有效途径,构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合理机制和体系,并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刘晶莹 《中国报业》2023,(11):38-39
编辑出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表现在对文化的选择、传播、积累上,对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化出版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编辑出版应做好创新性发展,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发挥其对文化传承的价值。本文就编辑出版创新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文化传承与编辑出版的关系,简述了文化传承中编辑出版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可以拓宽地方文化的宣传渠道,提高人们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思想意识。新闻采编工作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应以客观公正、负责任的态度宣传地方文化,注意保持独立性,防止商业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确保新闻媒体对地方文化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9)
秦晋峡谷宜川段文化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秦晋峡谷区域文化生态资源商业化现象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了保护生态资源,传承黄河文化,实现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必须将修复和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放到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合理活化黄河文化,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似文献   

11.
乔桂强 《消费导刊》2009,(11):222-223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地方非物质文化代表凤翔彩绘泥塑文化的产生根源、变迁过程及泥塑文化变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是具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应该充分把握好其变迁的规律和方向,保护好地方非物质文化的存续根基,加强文化生态的维护,最终保证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顺利演进。  相似文献   

12.
岑琳  张锐 《商》2013,(1):216-216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视角和命题,它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探讨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由文化产业来带动。二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多制度上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跟随发达国家的意愿,否认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识产权保护好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这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全国性媒体,地方媒体面对的受众都有一定的地缘特征,传播内容也都带有地域特色。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传承和建设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地方媒体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建构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反映的是一个区域人群的活动,地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5)
目前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各地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部分农村的面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历史文化流失、损毁严重。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结合浙江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实践,探讨从政府、社会、经济策略和发展策略几个方面来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扬州老字号是地方文化和传统工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是扬州独特的城市名片。文章分析了扬州老字号的政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政策,引导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做大做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当前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及合理利用现状,提出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人类文明的珍贵宝藏,其不仅承载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形式以及文化意志,还蕴藏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密码。乡村旅游重在使人们体验民俗风情,其中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紧要,但是在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在其自身含有的局限性愈发增强的同时,还受到了内外各种因素的约束,受到抨击与侵蚀已经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能够在有效保证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科学合理地应用,以及做好其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文章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以及对其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展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视域下,探讨了邵阳布袋戏发展的瓶颈和传承保护的途径,在寻找保护途径时,巧妙地结合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适应"后申遗"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重心的转变,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需求,积极参与区域非遗的保护:整合与完善非遗数字化资源;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培养非遗潜在的传承人;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为非遗文化再生产添智增力;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融共进。从而提升非遗的保护、传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