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季"等对就业形势的描述充分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文章通过构建班团一体化工作模式,引导学生自下而上响应就业指导、自我完善个体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力争大学毕业生都能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
从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当代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以及社会综合因素三个维度剖析了中小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原因,提出了应从改善中小企业就业条件、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契合度等四个方面破解“两难”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毕业生就业实质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过程。本文将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环境中来进行阐述和分析,从河北省高校就业结构出发分析其就业结构偏离度。进而根据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性不高、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灵活就业居多、就业稳定性差等就业现状,从市场需求出发,着眼于高校教育供给、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和畅通就业市场人才流动三个方面,分析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培养类型、学历层次、学科专业、通用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基于此,从三个方面提出破解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思路:一是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培养方向进行调整,二是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三是加快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受高校扩招、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错位等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日趋严峻。高校就业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完善高校就业管理机制,全程渗透就业指导,人人参与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及设施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科学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新渠道,千方百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7.
刘凯  梁翠霞 《江苏商论》2023,(7):117-1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困境等问题。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在新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各种困境,大学生自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盲目从众;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稳定之基,是个人发展之需,也是家庭幸福之要。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问题,需要各主体、各方面协同努力,共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平  白玉辈  张鑫 《现代商业》2013,(36):268-268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对历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毕业生就业倾向和变化特点,梳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就业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不清晰、基本工作能力较弱、专业实践能力缺乏以及就业技能、职业规划与发展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地方院校要立足本土,打造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重视大学生基本就业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技能教育;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全程化生涯规划指导等一系列就业力培养路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杜自立 《中国市场》2014,(33):107-109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我国就业形势为背景,了解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基本概念;对我国2000—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要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构想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筹集方式、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管理制度、增进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效用辅助措施、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预警机制等详细制度。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当前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入手,对现阶段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及毕业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改进措施,力图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供建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在不断地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对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综合交通运输等产业进行鼓励,同时加强了对服务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谈起,并对当前大学教学导向、择业就业、生存发展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目前高校在学科设置、教材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全球经济逐渐回暖,然而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自我、对社会认识不足等因素,用人单位对部分大学生就业时的工作适应能力表示质疑,对高校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提出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两化一平"发展的规划思路,尝试为开展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调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存在基础能力欠缺、专业知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弱、学习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薪资期望值过高等问题,因而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以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作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探索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提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的变化谈起,并对当前大学教学导向、择业就业、生存发展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针对目前高校在学科设置、教材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4,(7)
现如今,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学校和自身等原因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课程教学也成为我国教育培养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熟悉创业流程、了解创业法律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针对那些无资金、无经验的"零门槛"的大学生创业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正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诸多就业难题,大学生应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全社会要齐抓共管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过程。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扩招,经济下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以泰安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问题、主要影响因素等。研究发现不同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方向、就业地点、就业起始薪酬期望值和创业意向等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使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业到就业的过渡与转变,开创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白林 《商》2015,(3):30-31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伴随着这种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就业人数的增多,无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虽然各企业、人才市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但目前就业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阐述,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减轻政府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