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2010年,是世界电影的3D元年,也是中国电影票房的百亿年。然而在电影票房高速上行的背后,国产电影产业的整体盈利率仍然在低线徘徊,电影植入式广告无异于国产电影产业链的“给力”一环。随着电影植入式广告的风光无限和端倪初现,对其本质与利弊的深入理解也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适合国产电影植入式广告发展的产业链模式进行理论探析。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贡献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对2000~2013年末在我国大陆上映的电影的票房进行分析,研究电影类型、导演、演员、电影评分、上映档期、出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门档期上映对电影票房有促进作用,网上评分对电影票房的贡献突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电影票房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况,选取了影响电影票房的四个因素,即电影类型、电影评分、演员号召力和电影产地。以从2003年至2012年(截止至4月8日)十年间中国电影票房年度排行榜上排名前十名的影片票房为因变量,以电影类型、电影评分、演员号召力和电影产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了影响电影票房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对回归结果予以分析和解释,以期对国内相对较为缺乏的电影产业实证研究有所助益,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4.
电影广告的中国式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月13日结束的首届"中国电影营销价值及院线投资论坛"上,笔者看到这样的数据: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2%,仅2010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就达48亿,同比增长86%。时下正在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想要突破6亿票房更如探囊取物一般。会上,业内人士都对2010年电影票房跨越100亿关口显得信心十足。  相似文献   

5.
冯氏贺岁片商业化运作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面临着整体低靡的情况。而贺岁导演冯小刚却凭借着几部贺岁影片一直占据国内电影票房的前列,高额的票房显示出了冯小刚电影在市场化运作上的超凡功力与计谋。本文试从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宣传、放映等方面,探讨冯小刚电影的成功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定量分析选取了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模型。同时将网络口碑作为自变量,之后又将网络口碑分为网站评分和网友评论两个因子;将电影票房作为因变量,引入电影制作因素、电影宣传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各变量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以及调节变量与网络口碑的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电影应该重视影片内容的锻造,丰富影片文化内涵,增强网络口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IP电影"即由其他知识产权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OLS模型和Logit模型,对2015年在中国上映的337部中外电影分析发现:第一,IP对电影票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基于流行文化的IP更能带来显著的商业效益,基于外国文化的IP对票房的影响力不如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IP;第二,通过检验在不同票房门槛上IP对电影票房的提升作用,可见在更高门槛上IP的作用更显著。这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是:第一,要区别对待IP,不能过分夸大IP的作用;第二,IP电影更适合大制作,不适合中小成本。  相似文献   

8.
<正>行业前景现在谁不看电影,2015年9份电影票房就为330余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39%,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票房总和,2016年2月中国电影票房68.72亿,首超美国,跃居前球第一,并未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反而发展更为迅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已不言而喻。事实证明,中国的电影市场相当大,在未来的4-10年将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有望突破800亿,发展空间相当广阔。目前我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13.68亿,以这个数字计算,平均每40  相似文献   

9.
旅游经济作为一种绿色驱动力,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文章选取 2000~2018 年票房超过一亿的电影,按照取景地匹配到城市层面,研究高票房电影能否拉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在电影中出现后,地区的旅游经济显著增强。 文章将作为外部制度环境的交通设施便利程度纳入分析框架,进行了影响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交通设施便利程度较高的城市,电影票房将显著促进地区旅游收入的增长。 文章还通过电影获奖情况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没有改变文章实证结果,因此文章的研究结论是稳健无偏的。  相似文献   

10.
牛年伊始中国电影市场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月份中国电影票房单月取得122.65亿元的成绩,刷新了全球电影单月票房的新纪录。回望2020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下仅收获了204亿元。截至3月20日,《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突破53亿元,直逼《战狼2》,居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二位。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因为电影质量的整体提升弥补了鼠年春节档的遗憾外,还有哪些因素成就了史上最强春节档,使其成为"引爆点"的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娱乐行业得到了繁荣发展。以美国为代表,好莱坞成为当前全球电影工业发展的标杆,在电影票房收入中占到80%。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以《美人鱼》《捉妖记》《战狼2》为例,不断刷新我国电影票房的记录。但从整体而言,国产电影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实际的票房。因此,需要整合多方面的优势,做好中国电影营销,提升电影质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情况,针对中国电影整合营销策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2011年2月10日 数字电影期待突破瓶颈 2010年是中国电影的“跃升之年”。电影票房突破100亿,电影年产量达到700部,其中故事片有500部,银幕数平均每天增加3.3块,这在世界其他国家和电影发展史上都是让人惊叹的。而数字电影业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新的增长点,作品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数字电影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可以预见,未来数字电影潜力巨大、前途无限,但目前数字电影还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票价高等难题,期待能打破发展“瓶颈”,尽快走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3.
《阿凡达》不仅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或简单的商业成功,它对3D技术的推动以及在电影相关产业中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它成为了一件不可忽视的商业事件。  相似文献   

14.
《商》2014,(25)
电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门类,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经历从杂耍到艺术的不断努力。2010年,电影《阿凡达》的出现不仅宣告了电影3D时代的到来,更是引发了关于技术美学的热论。但是,随着人们对3D电影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的逐渐熟知,人们对3D电影的期望也就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了,人们更渴望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体验心灵的感动。电影《少年派》的出现,不仅让观众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满足,更是一次技术美学的完美诠释,这也让我们对电影技术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取得骄人成绩,银幕数达到了3527块,电影票房增长了26%达到了33亿,观影人数超过1亿人次,中国电影传媒市场正在成为主流媒体。为了展现中国电影广告市场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展示电影广告的创意、制作水平以及影院终端的媒体化开发成就,  相似文献   

16.
恩格尔系数,就是人们丰衣足食之后,每个月花在吃饭上的钱所占工资比例越来越小,而花在看电影上的钱越来越多.中国正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从2010年至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分别为2.84亿、3.68亿以及4.72亿.连续3年保持30%的平均增长.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电影票房就突破了100亿人民币. 但电影在全世界来说都属于“惊心动魄”的高风险投资,名导大片也会折戟沉沙;被鄙视诟病的“烂片”却能票房飘红.  相似文献   

17.
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已经成为电影发行公司和宣传推广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针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电影票房市场,以电影《致青春》为例;考察社会化营销对于大学生群体走进电影院的推动作用,并对现有的社会化营销方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谢勤立 《商界》2009,(3):106-111
2008年的中国电影不再是单一大片独霸天下,各种类型的国产影片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专业而系统化的营销使得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也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19.
电影产业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已经从IP竞争上升到生态系统的竞争。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电影产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根据艺恩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票房从2010年的93.21亿元飙升至2015年438.80亿元,同比增长49.15%,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增长了3.71倍。在全国经济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何以一片欣欣向荣,背后的源动力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董昊  周兰 《商》2014,(25):174+168-174
电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门类,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经历从杂耍到艺术的不断努力。2010年,电影《阿凡达》的出现不仅宣告了电影3D时代的到来,更是引发了关于技术美学的热论。但是,随着人们对3D 电影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的逐渐熟知,人们对3D电影的期望也就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了,人们更渴望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体验心灵的感动。电影《少年派》的出现,不仅让观众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满足,更是一次技术美学的完美诠释,这也让我们对电影技术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