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伴随资本主义社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的转变,西方大众消费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适应新的消费变化,符号学应运介入消费社会的研究。鲍德里亚作为符号消费理论的杰出代表提出了商品的符号价值,并强调了商品作为符号所象征的“意义秩序”,这种意义秩序“能指”了消费者的“身份逻辑”,符号价值的开发促使西方消费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符号消费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中出现了符号消费现象。这一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追求身份认同的同时助长了物质享乐主义情绪;张扬个性化消费的同时迷失了理性自我;价值观异化的同时造成审美标准的混乱。必须多渠道帮助大学生走出符号消费的误区:加强"三观"教育,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开设系统的消费理财课程,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财理念;规范营销和宣传策略,净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快速增长的一个时期,但近年来存在价格过高、投资波动、消费不振等现象。在当前因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通过刺激居住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回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基本不能用完全消费保险假设来解释而能较好地适用持久性收入/生命周期理论;城乡之间居住消费模式具有一定差异,农村居民居住消费较多地受当期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城镇居民更多地受持久性收入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网络符号消费特征的基础上,对Avatar模式的符号消费商务过程进行解析,研究Avatar的商务盈利模式.并总结出该盈利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5.
邢立 《商业时代》2007,(15):43-44
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与品牌这一符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品牌符号的塑造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品牌的塑造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本文就消费文化中的符号价值与品牌符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欣 《消费导刊》2011,(5):13-14
波德里亚在其名著《消费社会》一书中,运用符号学的方法,从消费、大众媒体、符号编码等方面对消费社会进行深刻剖析,沿此脉络,本文对其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述,指出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以及消费个体存在的特殊方式,并对构建新型消费理念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消费领域的消费者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人们的购物和消费行为也不再是仅仅只为了产品的功用,更加重视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美感、档次、情调即这些商品符号所代表的内涵。酒店这类服务功能集中性较强的服务环境也不例外,酒店顾客除了对服务、菜肴、住宿等基本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外,对整个酒店的环境、档次、氛围也有着来自不同消费层次群体所体现出的不同要求。在这样一种符号消费的趋势下,酒店的陈设品对整个酒店空间氛围及文化的营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透过成都酒店陈设现状以及不同酒店顾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分析,并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研究成都地区各星级、类型酒店的酒店陈设品产生的符号价值并综合研究结果提供相关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群体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具有符号消费的性质,借助符号价值满足了其社会交往与互动的社会心理需要,但又具备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制约下的无意识性质,对其自身造成负面影响.文章指出,应引导大学生认识消费主义的话语霸权对于自身消费行为的操纵,进行适度科学消费,以寻求理性消费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虚拟主播作为当下文娱消费中出现的一个新热点,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关注,从2016年至今,其规模急速扩展。在直播这种媒介关系中,虚拟主播实现了“身体”在场,因此可以从身体消费角度结合谷島貫太所提出的虚拟主播的“三重身体”理论,对虚拟主播受众的消费行为进行解构。消费行为伴随着认同的产生,对虚拟主播消费中的认同感获取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对青少年受众群体进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居民消费的历史性变迁,分析当前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的复杂局面,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对于绿色消费的研究多囿于对个体心理变量的分析,有关现存消费模式与绿色消费关系的研究鲜有涉及,导致培育绿色消费缺乏经济与社会基础。本文结合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的情况,利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认为绿色消费作为消费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都会在不同维度上助推绿色消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物质过剩期的消费与认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目前社会从物质丰足时期走向物质过剩时期的现实,综合了国内外营销学者和社会学专家对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成果,着力于探讨新时期消费这种营销现象与认同这一社会学名词之间的联系,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提出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6,(5)
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城际竞争成为了新时代的竞争主题。城市品牌符号作为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品牌印记,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城际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资本。本文首先通过明确城市元素、城市符号及城市品牌符号三个概念的相互关联,提出了城市品牌符号的具体内涵与判断标准,并对城市品牌符号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其次,借助百度指数及对G20期间杭州推出的八大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分析,本文探讨了(1)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城市品牌符号的宣传重点与热点;(2)大型活动、会议对城市品牌符号传播的重要意义;(3)在大型活动期间城市形象宣传片存在的思维局限。最后,本文提出"城市事件符号"概念,为城市在大型活动期间的城市品牌符号体系建构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3.
各种综合指标显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本文在此背景下对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描述了当前我国城市消费的现状,包括城市居民消费的方式、消费品的选择以及消费观念的显著变化等基本问题。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预测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居住消费分异现状的复杂城市现象研究,应反映社会阶层社会心理的认知影响与社会网络关系变迁的实际状态,从而在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层面关注有差异的生存状况及思想动态,为和谐城市文化的培育与住区软硬件环境建设策略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期,还不成熟,极易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消费观,消费发生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指引下,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居民和游客消费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区消费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广州在基础条件、消费潜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广州建成高质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邓飞 《消费导刊》2012,(5):13-13,15
时尚消费作为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成为体现个人特征和社会阶层的一种符号。在消费浪潮的冲击下,时尚消费被逐渐扭曲和异化,并对人的发展造成了一种限制和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对时尚和时尚消费的正确引导变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消费经济》2024,(2):12-25
中央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新消费是指顺应消费品质体验升级趋势,以数字技术和新媒介为支撑,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内容、消费场景及满足方式,注重消费者的互动反馈,精准匹配消费者物理需求与情绪价值的消费。文章基于中国代表性城市新消费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1)现阶段中国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业态场景丰富多样,人群覆盖各年龄段“悦己”消费者,地域分布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风险投资态度由青睐转向审慎。(2)在微观层面,新消费品牌具有市场细分度高、互动社交感强、数智化程度深、人才基础厚、先走“流量”再求“长红”等显著特征。(3)未来中国新消费发展将呈现更加注重消费者互动体验和价值共创、产品和服务内容回应民生刚需、数字建设和智慧管理持续深化、民族品牌国际化和商业友善化等典型趋势。(4)新消费城市具有创新创意人才集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支持引导政策有力、文化开放包容或独具特色等多重共性特征。新时代促进新消费发展,需着力完善新消费产业生态体系。文章为理解中国新消费提供了基本发展事实和特征趋势研判,为新消费品牌企业和城市新消费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4)
门槛人口对于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商业在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已经处于饱和或分化状态,与此同时,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之下门槛人口对商业中心规划布局的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对消费与收入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一  李星 《商业时代》2006,(10):46-47
体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最好工具是消费函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明确地将消费作为收入绝对水平的函数,其要点是:当前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普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持续偏低,导致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较慢。笔者认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增加普通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还需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