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2015,(5)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掩盖的剥削的社会关系,进而批判了拜金主义的危害。在他看来,拜金主义的危害集中表现为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金钱化和破坏了人类共有的道德价值。马克思对拜物教批判为我们走出拜金主义的迷雾,探索解决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对他的"异化"思想进行改良与发展。而《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提到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则同样是马克思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常社会关系的批判。"劳动的异化"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二者虽产生时间不同,马克思对于两者的论述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本文将聚焦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的双向关联,第一部分从商品拜物教对劳动特质的影响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对劳动异化呼唤的视角论述商品拜物教对异化劳动的刺激,指出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特质全面异化的影响,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同样也在商品拜物教下加剧着劳动异化程度。第二部分将商品拜物教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具体历史时空下,着重论述了商品拜物教在劳动异化程度加剧下向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拜物教的主要内涵,描述了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商》2015,(19)
本文将从两个层面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并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对于商品拜物教背后秘密的揭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学说不仅仅对劳动异化作了物质层面上的规定,而且在意识层面对其进行了具体应用,而意识层面上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认清商品的神秘性,消除异化,解放思想,还原人的主体性,从而摆脱商品对人或物对人的绝对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本作为一种能够实现自行增值的价值,其逻辑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基础,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意识形态";作为资本宗教性质集中表达的资本拜物教,催生财富幻象化,引发资本的自反性并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基于对资本逻辑的深刻洞察,马克思运用经济哲学的方法,系统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悖谬性质,并深刻地揭示资本世界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的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理论对于超越资本逻辑、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产生的,主要指在商品经济关系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产品表现出的神秘属性,即商品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挖掘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弊端,从中吸取教训,进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发展、保障民生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如今,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和眼球,拜物教思想随着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人们对于拜物教的概念、表现、性质等的认识程度不够,不能够彻底认清商品拜物教思想,人们对于商品的迷恋程度逐步加深。基于此,破除商品拜物教思想迫在眉睫。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最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中产生的。在对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吸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在对庸俗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剔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糟粕。正确认识马克思创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过程,对于我们坚持、运用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辩证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还是社会意识,这是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基础理论难题之一.从<资本论>的整体研究思想来看,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对象就是揭示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生产关系借以实现或表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王永年 《北方经贸》2003,(12):14-16
本文认为 ,广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一个重点是加强对生产价格规律的现实应用的研究 ,坚持和利用这一规律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价值论”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 ,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容和形式颠倒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崔鑫 《现代商贸工业》2022,(11):100-101
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为思想基础,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深刻剖析消费异化得出的系统理论,以消费异化理论剖析当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消费异化问题,着眼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为助推大学生理性消费提供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考察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关系被物化的事实和根由,即作为工人是劳动力商品,作为资本家是人格化资本,他们之间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解析了消除人的关系物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批判三大拜物教为前提;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保证.展现其中的人学思想,为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罗军伟 《商业时代》2011,(29):19-20
自20世纪以来,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发生了重要演变,这种演变虽然在理论上扩大了市民社会的外延,却极容易使人们产生市民社会不可超越的误解。而在实际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种批判虽然有其具体的现实针对性,但马克思的运思方法对于厘清当下对于市民社会的种种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秀宝 《华商》2008,(15):65-65
一、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产生的渊源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与反全球化浪潮、反实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并指出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它对于国际关系认识论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商》2015,(52)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正思想的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现实与抽象公正基础上,得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公正与否的根基这一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阶级占有多数生产资料,而工人阶级几乎一无所有,在资本家剥削下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存资料,很显然,这是不公正的物质分配制度。马克思通过对上述两种情形进行批判总结,并把其公正思想建立在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的物质基础之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思想正是受到马克思这方面思想的启发,毅然将生产方式确定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此可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正思想是与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公正思想的理论基石。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在马克思公正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各自的公正思想,比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按劳分配等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16.
在解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未来的社会保险制度构想。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蕴含的方法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保障;恢复马克思主义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追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典社会保障思潮的理论渊源,又要用"差异性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传承发展,既研究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社会保障的长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多向度性,从形态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可能性。通过对交往理论的剖析,提出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认识论形态、历史观形态和生存论形态,并从这三个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予以全面分析,以展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貌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性主义的特点,寻求社会的评价尺度和客观标准;沿革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本位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条件,将人始终放在交往理论的核心,考察的是马克思笔下的"现实的个人";继承了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人的异化的批判转向了文化批判,这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求同存异的现代,研究交往理性的现代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镇静 《商》2013,(5):66-67
用“非同一性”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对文化产品拜物教化、标准化和艺术审美缺失等批判内容进行解读。能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资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统治进行批判的热情,以及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强烈期盼的人文关怀。非同一性的理念也使这一文化理论颇具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一野 《商业科技》2014,(6):121-123
本文着重从信用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晚期资本主义“信用”膨胀及泡沫问题,晚期资本主义一定丢失了早期资本主义的某种伦理性特征,这样从新教伦理的角度来看信用货币的形成发展是适当和必要的。基于交易费用的信用货币理论与马克思的信用货币危机理论是理解信用货币本质的基础,由于马克思用辩证法改造了社会契约理论,从而提出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本“拜物教”观念与市场“拜物教”运动的互动是经济危机的基础,而这一互动的根源在于资本的构造性,这也接触到了新教伦理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契约与交易成本、交易的货币化过程、利息问题、信用危机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