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6月6日,成都市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成为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前沿阵地。文章对成都市在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未来值得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7年6月6日,成都市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成为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前沿阵地.文章对成都市在统筹城乡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未来值得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6,(6)
我国城乡结构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发展战略上有所改变,这种城乡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转换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在这种城乡结构转换的环境之下,还存在很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使得我国农村的就业结构的转换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相较而言是较为落后的。因此,本文就我国城乡结构转换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就业、创业遇到了种种困难,深入分析农民工就业、创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对策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9.
王梦楠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4,(26):146-147
改变现阶段河南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现状,探索有效的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模式和路径,是切实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题,保障河南省城镇化进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待转数量巨大,培训任务艰巨。本文梳理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通过调查和分析,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具体问题,提出强化转移培训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呈现“二元结构”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因此,在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从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试图探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进而提升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近些年沿海区域的“民工荒”现象暴露出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存在问题,这种趋势的延续可能会阻碍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介绍,提出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目前大部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趋向城市转移。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证明该假设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转移西部农村劳动力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村经济繁荣,是西部2.85亿农业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西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但文化素质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劳动力转移可实现就业,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与劳动力的素质密切相关。劳动力素质对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收入、工作稳定性以及社会稳定性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重视不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已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体制因素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要承担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优先保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