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利用增长趋同分析原理,构建了碳排放异质性趋同模型,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测算了省域碳排放量,采用变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域碳排放的趋同性及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克服了常参数计量经济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不存在绝对趋同,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条件趋同;不同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决定碳排放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趋同的影响因各地区而有差异性。中国整体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各个省域碳排放趋同的异质性特征,省域碳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也须充分考虑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等决定因素的差异性;基于长期有效的政策考虑,继续执行控制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各省域的碳排放控制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黎毅  罗剑朝 《财贸研究》2022,(11):27-38
基于2019年我国西部6省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域的1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构建“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农地确权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由于农户存在离农未离地的兼业化生产状态,其对农业收入促进作用高于非农业收入;第二,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在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传导作用,同时选择子样本和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变量的中介传导作用依然存在;第三,中介效应作用发挥方面,横向上农户兼业中介效应高于农地流转,纵向上总收入中介效应高于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因此,西部样本地区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收尾工作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在培育健康的农地流转市场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等方面进行配套措施改革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异质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三权分置政策下农户的产权认知对流转行为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产权认知对流转行为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7年上半年江苏省的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对农地三权分置的产权认知正确性和安全性的增强,农户认为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对农户的生产有利,均对农地转入户的转入行为具有正向性影响;(2)农户产权认知对农地转入户的影响大于对转出户;(3)农户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行为有影响。研究结论:应加强农地产权方面的知识宣传,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加大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宣传力度;根据不同农户的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瑞珠 《消费导刊》2013,(9):25-26,29
山西省作为生产和能源消费大省,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背景下,本文对山西省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界定了碳排放效率的定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978-2010年间的碳排放效率、碳排放效率Malmquist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努力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以2005-2010年海峡两岸进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数据为样本,通过估算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对两岸贸易隐含碳净转移进行LMDI分解。研究发现:在2005-2010年间,祖国大陆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台湾地区相应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海峡两岸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工业、金属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部门,两岸贸易使得全球碳排放量减少了209.38-306.03百万吨。本文研究不仅从部门角度,为海峡两岸控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从全球碳排放角度,为促进海峡两岸贸易深入发展提供了环境意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双碳”目标战略指导下,提升碳排放效率成为各地区追求的发展目标。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运行以来,其促进企业碳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逐步显现。为评价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同时鉴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以2006-2021年7个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省、直辖市为实验组,剩余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控制组进行分析:首先,基于非期望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再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相邻地区的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应进一步释放碳排放权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主体参与范围,关注国际碳交易动态,助力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中,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文章对福建省2000—2015年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给出了分析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0-2011年南京市工业行业统计数据为样本,测算工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各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逐年下降趋势,实现了碳排放和工业行业的脱钩发展;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对南京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很高。要实现工业低碳化目标必须加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1978-2007年年度数据,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行。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研究我国碳排放量和人口、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及碳强度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再用误差修正模型拟合碳排放与其之间的短期调整过程,测算出它们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份额。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以及人口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碳排放因素分解法计算出1985—2009年辽宁省的碳排放量,实证分析辽宁省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两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的响应由零变为正,而后不断增强,影响持续为正;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响应在第2期就达到了最大值,而后递减,但具有持续的正效应。表明辽宁省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类、高耗能产品比例过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完善的绿色贸易政策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测算我国出口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利用SDA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解为四个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直接排放系数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出要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避免出口资源类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维持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碳排放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算了2000-2008年江苏省7个地级市的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工业碳生产力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工业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倒N型曲线关系,上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66836元;城市化水平、经济对外依存度、 FDI引进规模对工业碳排放规模均具有促进作用;“上海因素”对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研究了国际上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方式,涉及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方法、准则与特点,以期为我国碳会计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为建立健全我国碳会计体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以持有目的为基础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体系;二是建立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会计计量体系;三是分阶段建立健全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杨来科 《财贸经济》2011,(7):70-77,136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际碳排放配额及交易价格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表明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交易价格的波动性三个方面是当前国际社会减少碳排放的热点问题,而价格问题则是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碳排放市场体系的关键指标。我国在构建区域碳排放市场时应充分考虑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防范价格风险;合理选择试点城市和试点行业;加强对试点行业的价格规制。  相似文献   

16.
江光辉  胡浩 《财贸研究》2021,32(3):41-51
基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构建"工商资本下乡—农地流转/机械替代—农户粮食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CLDS2016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促使农户农地转出,不利于农户维持粮食生产,而工商资本下乡提供生产性服务则促进了农户农地转入以及增加机械要素投入,有利于农户扩大粮食生产;村庄地形条件和经济区位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因此,建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农地流转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同时应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供给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并促进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及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保障其福利是农地流转的重要基调.基于安徽省小岗村调研数据,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户农地流转福利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法研究农户农地流转前后福利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岗村农地流转后农户总体福利水平较流转前基准状态有所下降,其中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评价值降幅较大;不同收入构成及不同种植结构衣户在经济状况、就业前景、社会保障等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提出了提高原有流转费标准、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建立一个测算中澳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模型,分别运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表估算两国贸易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并采用两国近10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对中国"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以2007年为分界点,中国在中澳贸易中由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隐含碳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中澳贸易向其转移了碳排放,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文章最后分析了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从行业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河北省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因素。首先,在分析河北省物流业能源消耗基础上,测算了河北省物流业的碳排放量;其次,分析了河北省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种能源中,碳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石油、煤炭、电力;各类能源的消耗量及比重是引起河北省物流业碳排放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