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春茂 《商》2014,(21):217-2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损害后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惩罚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修订的《刑法诉讼法》以及新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审判机关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是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结合。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法律框架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最主要的特征依然是附属性,这与此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相悖的,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在附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将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2.
王冠 《商》2013,(20):225-22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诉讼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它是解决被害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其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及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附带民事诉讼的独立性并参考国外立法经验及我国现令司法状况,并提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重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来达到恢复性结果的非正式犯罪反应方式,这种崭新的司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克服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些弊端,而且对于有效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福艳 《商》2012,(23):145-145
长期以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这也是当前我国司法急需进行规范的问题。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局限在诉讼法或侵权法领域,很难引领附带民事诉讼真正走出困境。实际上,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难以真正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认识不清。而转变理念、创新体制、完善配套制度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乱象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刘丽敬 《现代商业》2011,(3):285+284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新型司法模式,对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刑事和解还注重对加害人回归社会的关注,注重对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修复。刑事和解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我国也具有构建的可行性,是因为其具有合理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刑事审判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刑事被害人或被害人的近亲属(以下简称刑事被害方),在公诉机关对刑事被告人提起公诉前或提起公诉后,放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而选择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7.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讼累,同时在实体上及时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但是,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产生了受理范围和请求赔偿范围狭窄、效率低下、受害人民事权利易被忽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性质、产生背景、公正实现等方面分析,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具有相对独立性,进而指出从长远来看,刑事附民事诉讼可以而且应当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来,而目前应在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赔偿损失的范围、受理范围、建立刑事损害补偿体系等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恢复性司法弥补了传统刑事司法忽视被害人权利的缺陷,强调与犯罪有关各方的全面恢复。我国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刑事司法实践,都存在契合恢复性司法的因素。因此,刑事司法应当结合我国的本土资源,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完善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高飞  夏云伟 《商场现代化》2009,(18):195-196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司法理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而刑事和解则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刑事和解是社会、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为利益最大化的刑事解纷方式。它有利于化解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提高诉讼效率,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符合科学发展观基本理念,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薄洋 《商》2014,(12):164-164
作为我国古代刑事司法领域中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保辜制度是儒家“德主刑辅”、“先教后诛”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缓和刑事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矛盾、保障被害人权益、减少社会冲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本文中,笔者从保辜制度的内涵出发,阐述其在古代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并对其现代启示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体系中,仅靠被害人自助和求助于被告人补偿目前还很不现实,需要首先在补偿对象及条件、补偿金来源、补偿机构的设置、补偿启动机构及方式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国家补偿制度,同时完善社会援助机制,这是解决目前被害人不利处境的主要途径。此外,还需完善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使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丁娟  李峰 《消费导刊》2009,(10):145-145
实现对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的实质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知识产权的刑事和解制度,无疑是在惩罚犯罪和保护权益博弈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商》2015,(43)
众所周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标和价值是追求公正和保证效率,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就是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利用司法资源,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维护被害人的权益,同时也保护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不被忽视。顾名思义刑事简易程序是刑事普通程序的简化程序,它相对于普通程序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程序。在世界大范围的司法环境中,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对简易程序做了相应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也对简易程序做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解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定纷止争的诉讼手段,由于过于简陋,不能涵盖其应有的全部内容,因而在理论上认识比较混乱,在司法实践中也很难操作.本文从国内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弊端出发,提出了我国构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初步设想.以期实现降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压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民事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商》2015,(7)
作为现行民事诉讼法中重新修订的程序制度,协议管辖制度在体现当事人意志,维护当事人处分权益以及节约诉讼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尚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无论在理论还是司法实践层面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结合我国司法实际,对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与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提出完善对策,以期顺应司法改革潮流,符合民事诉讼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地法院对于当事人提起的死亡赔偿金诉讼请求,既有支持也有驳回。为统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死亡赔偿金的司法适用,一方面可通过明晰死亡赔偿金的物质损害赔偿性质来指导完善立法,将死亡赔偿金明确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另一方面破解"空判"问题,采取财产保全、"以劳代偿"以及财产跟踪措施,消除法院因执行问题而不支持死亡赔偿金的顾虑。  相似文献   

17.
常会  刘莲芝 《商》2013,(17):248-248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尉 《商》2012,(10):130-130
刑事和解制度起源、发展于民主法治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我国自介绍、引进刑事和解理念之时起,学术界、司法界就从未中断过对这样一个新型刑事司法制度的探讨和争论,刑事和解制度到底是"严宽相济"还是"司法不公",学术观点存在这巨大分歧、司法实践亦存在截然异议,这样的分歧与异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选择,也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议、完善。本文作者尝试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来分析和论证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9.
武暾 《商》2014,(16):126+110-126
作为民事诉讼法里面被完善修改过的督促程序相关制度,拥有比较迅速的处理和解决民事以及经济纠纷,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功能。但新修改后的督促程序制度仍然存在着诉讼费用负担原则不合理,缺少对债务人滥用异议权的制裁措施等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司法实践方面都需要不断地完善。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督促程序的不足,可以采取从督促程序自身制度方面与督促程序生长的社会环境方面来完善我国的督促程序,以期顺应司法改革潮流,符合民事诉讼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郑修站 《商》2014,(11):210-210
当事人刑事和解,简而言之,就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与被害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协商后达成和解而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司法模式。当事人刑事和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刑事诉讼宽严相济政策,保障当事人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