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人口的社会文化效应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旅游人口能带来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等系列积极效应;同时旅游人口也带来的一些消极效应,如不良的游客“示范效应”,干扰当地居民生活,使接待地文化庸俗化,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等;文章提出了控制和预防旅游人口带来消极影响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2.
曹志华 《消费导刊》2012,(4):176-176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英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搞好英语教学呢?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文化教育。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民俗体育是我国各民族的一大主要传统文化,是在不断传承、创造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而仡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贵州,其主要民俗体育项目有竹绣球、高台舞狮、抢花炮、牛筋舞、挡耙、踢毽子等,这些民俗体育项目将仡佬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文章对仡佬族的民俗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此为人们了解仡佬族的民俗体育文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语言文化形式及其发展历史是人类历史演进的组成部分和缩影。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都带有本民族发展的印记。俄汉两种语言就其产生和发展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既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科学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划者、保护者的工作,扮演好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协调者和推动者的多重角色,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6.
陈岚 《品牌》2014,(12):135-136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开发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智慧的结晶,而民族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离不开对双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语言文化形式及其发展历史是人类历史演进的组成部分和缩影。每一个民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都带有本民族发展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以及乌苏里江一带,三江平原流域特有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赫哲族特有的鱼文化传承。鱼文化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大众深刻了解认识鱼文化;利用旅游业发展鱼文化;建设民族工艺传承所;举办传统鱼文化比拼大赛;创新鱼皮制品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雪莹 《商》2014,(24):189-189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使用中英文语言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文化形成、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它们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语言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给翻译也带来了障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绍建 《致富天地》2009,(10):17-17
云南省施甸县是一个有着22种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县。2006年以来,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施甸县根据《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施甸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围绕“四通五有三达到”目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县民宗局、发改局、扶贫办等部门通力合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村寨分散、教育文化落后的现状,在摆榔、木老元、姚关等乡镇的布朗族村寨实施了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茅草房改造、整村推进等项目,使布朗山的村村寨寨变了样。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随着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停含量的提升,类型多样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以其强烈的文化差异性带动着民族旅游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了各种影响,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趋同和改变,导致了民俗民风商品化,民族文化庸俗化.在开发和保护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时,应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当地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社区)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原始的、民族民间的、传统的文化。处理好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解决好原生态文化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独有的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饱含着赫哲族丰富的精神文化和历史文化,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赫哲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伊玛堪所依托的时代背景也发生了变化,传承现状岌岌可危。把伊玛堪说唱作为赫哲族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创新民俗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伊玛堪说唱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增强赫哲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发展民族旅游经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通过对伊玛堪的表演形式及经典曲目及伊玛堪传承现状的解读,指出伊玛堪保护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伊玛堪保护与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是新疆的文化大地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力保护、发掘、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摆在吐鲁番旅游开发中的新课题.吐鲁番应在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旅游与保护并重,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福宗 《中国市场》2014,(46):93-94
语言文字不仅是识别民族种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对保存和传播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随着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加快对其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既要熟悉英汉的文化内涵,又要掌握英汉文化知识,同时积极进行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新兴产业,也是一方人文和山水的形象品牌,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历史发展证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才能有市场占有率。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云南省更是民族众多,可以说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云南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141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3%。现在云南省有8个民族自治州,红河州就是成立于1957年11月18日的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而红河县则是红河州中哈尼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本文主要论述了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商》2015,(5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思维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方式不是先天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出发,通过在分析中西方思维差异体现方式基础上结合中国园林和西方建筑的差异对比,来对比分析《中国园林》的英译本,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在中西文化思维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载体(носитель культры)"(徐景益,刘春,2006:227)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媒介.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受着文化的制约,跟着文化一起发展.在语言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很多词语因为使用频繁,受用率高而逐渐演化成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其所代表的文化也经过历史沉淀而成为一个文化形象,一个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商》2016,(12)
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实施与推广,新疆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也促进了该群体向上的社会流动。本文以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民族乡——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乡为例,探讨在强烈社会变迁背景下,当地居民(尤其是乌孜别克族)出现的职业分化、社会流动现象。从实地调查来看,该乡居民的职业分化呈现出"单一向多元,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趋势,这引发了居民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性质和居民社会资本成为了居民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