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2015,(5)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我们民众网络参与性的极大提高,伴随着其泥沙俱下的网络谣言,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其网络的特性,决定了其比传统谣言伤害范围更广泛的时空性,在这其中,个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国刑法并无专门的条文对其加以规制,从而容易在司法实践中引发各方面的冲突,因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立法改革,将网络谣言传播纳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2.
《商》2016,(13)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一些关于网络的法律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一种。网络谣言的散布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它破坏了国家的稳定,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惩治网络谣言已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刑法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谣言的产生以及如何治理,给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贾圆 《中国报业》2014,(18):90-91
新媒体时代,谣言插上网络的翅膀,在公众舆论平台上肆虐。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为公众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极大困扰,网络谣言被列为"网络十大罪状"之一,亟待治理和解决。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具体、不严密等问题。鉴于网络谣言存在的不同类型、不同危害程度、不同传播环节等情况,本文从法制层面探讨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具体的、有差别的防治,以更好的防治网络谣言,同时防止破坏舆论环境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商》2015,(43):243-244
网络谣言相对一般谣言来说,传播速度更快、对社会危害更大。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危害甚远,对其进行宪法规制势在必行。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在网络谣言宪法规制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危害入手,分析我国网络谣言的宪法规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宪法规制,推进我国网络谣言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因谣言的传播导致银行挤兑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储户对社交网络信息依赖的程度将储户分为冲动型和冷静型两种,同时引入谣言求证率在ISR谣言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挤兑传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冲动型储户参与挤兑与恢复储蓄的速度都较冷静型储户快;冲动型储户的占比的增加不仅加重了银行挤兑的程度也加快其速度,是影响我国银行出现挤兑的重要因素;谣言传染率对银行挤兑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参数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最基本的需要。食品安全属于公民生命、健康权范畴之一,它是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从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等到食品安全法,都体现了对公民健康权的保护。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现象逐年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单靠宪法、行政法、食品安全等法律规定,仍不足以对此类犯罪进行遏制,故当下有必要专项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原因及刑法规制研究现状进行剖析,通过追本溯源,梳理当下该问题的争论焦点,才能进一步减少食品安全犯罪,以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实现新时期依法治国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陈云 《中国报业》2021,(4):26-27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宽广,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随之产生.如何处理网络谣言,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对如何应对网络谣言进行探讨,希望能推进网络谣言的处理过程,为“绿色”网络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8.
赫梦瑶 《商》2014,(45):199-199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刑法的角色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严刑酷法产生了强烈反对,主张刑罚轻缓的思想,这也成为了刑法谦抑思想理论之源。刑法谦抑思想也开始慢慢得到宣扬,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刑法谦抑思想对我国刑事政策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是刑法人权得到保障,也能弥补我国刑事政策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我国的刑法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本文对刑法谦抑性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信息时代,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是刑法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刑法制度下,公民如何应用刑法内容来保护个人的信息和安全是每个公民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文章首先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刑法的网络数据安全进行了分析,对刑法背景下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基于刑法的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许多网络谣言得以扩散、蔓延,与公众缺乏理性思考、盲目相信谣言信息有密切关系。为此,在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查处谣言、坚持信息公开等原则,还要努力提高公众的新媒介素养,使他们具备足够的求证意识和信息辨识能力,且保持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信谣、传谣,主动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最大限度减少谣言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5,(1)
自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密度的增大以及传播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催生了信息爆炸、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的诞生。谣言传播在自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治理谣言的方式也应随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实时调整。  相似文献   

12.
沈颖君  郎慧翔 《商》2014,(25):209-210
非法证据排除不仅关系到刑法的问题,同时也与形式诉讼法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刑法的基本立场在研究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刑法客观主义的内涵作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刑法客观主义在刑法处理中的一些消极作用,最后就如何做好非法证据排除进行分析,希望为非法证据排除就刑法客观主义层面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的披露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的传播、储存和披露等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传统的信息披露更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证。新形势下,企业应该跟时代的步伐,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影响,继而分析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就该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朱晨 《中国报业》2023,(7):154-15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有了极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也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崛起,新媒体的发展为当代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信息传播形式更具多元化。然而,作为新媒体发展基础的传统媒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有必要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与优势进行有效分析,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都带来了诸多的方便,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已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的影响下,一些网络侵权行为也开始滋生。本文针对我国网络传播的现状,对网络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文鹏 《北方经贸》2013,(12):98-98
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逐渐的加大,但是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关于知识产权侵犯的案件也是日益增多,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刑法方面,我国所出台的一系列法律的力度也是很强的,这样就有效地打击了关知识产权方面的犯罪现象.就我国先阶段对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情况来看,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我国关于这部刑法的内容,从刑法和其他法律不同之处进行统一协调,同时不断地完善知识产权刑法的组织架构,与刑法的有效结合来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更好地保护我国公民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7.
孟颖 《中国市场》2012,(14):122-123
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成为谣言产生的"源头",垃圾信息过多等。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众的自律,开发者和管理团队不断的技术更新和监督管理,也需要政府的疏导与指引。  相似文献   

18.
徐丹阳 《商》2014,(32):207-207
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渐渐成为网络变革的主要发展趋势。"大数据"作为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之一,对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通过现有的刑法体系能够将大数据的问题解决,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课题笔者在分析目前刑法保护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完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刑法保护体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以此为现有刑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普及的加快,我国逐步进入了信息化传播的发展时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进行资料的共享、情感的沟通、网上在线咨询解答等等。在网络媒介传播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也对传统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胜枚举,但由于网络传播自身所具有的利害双重性,受网络传播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刑法是规制行为的法律,是行为刑法。而行为是以心理为基础的。因此一部刑法能否发挥它的行为规制功能,实现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效果,它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刑法科学性的要求,它不同于传统的以价值理念为指导的刑法构建。对此,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刑法和刑法理论进行心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