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学贵 《商业时代》2015,(10):14-15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有必要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流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进行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流通体系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的趋势、新型城镇化对流通体系的作用、流通体系对城镇化的作用。结合当前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进程中流通体系的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流通体系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以期能够推动我国流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其自身释放了极大的内需潜力,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配套政策不到位等金融方面问题。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方面入手,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金融体制的路径,通过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瑞东 《中国市场》2013,(40):77-79
河北省已进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中期阶段,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外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动力、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规模扩张为发展方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投入为驱动要素的传统城镇化模式造成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比较分散。这种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反思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无疑对河北省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关注城镇化的人群和报道猛然增加。那么,当前和未来城镇化进程中,有哪些商贸发展机遇呢?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认为,在2010至2030年的20年间,随着城镇化的实施中国还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有望达到70%。这些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将大都聚集或消化在新型城镇中,因此会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当然也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创新融资模式、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来加强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中存在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渐渐表现了出来,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目前公共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还存在哪些问题,主要阐述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资源配置的核心,其中包含了公共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卫生资源等,推动了城镇建设资源规划体系,实现了对城镇化中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资源清单、深化支付制度、动员社会参加建设公共资源、推动合理配置资源等,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时期到来,而城镇化又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更加强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融合,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二者之间的经济互动,和谐发展,同时这也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能够改变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从而结合当地的发展优势,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本文简单介绍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9.
行政区划的调整致使区域空间的结构发生变化,并会对产生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安徽省撤销地级市巢湖,将其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进行管辖,合肥周边区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以安徽省巢湖市撤市为例,通过对巢湖及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城市束缚因素和安徽行政区划不合理因素等几方面对安徽省巢湖撤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巢湖撤市的影响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这对于深入分析行政区划的体制创新以及完善行政区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抑制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金融抑制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城乡自身、金融机构、政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加快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不断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有效地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切实推进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着力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益于推动失地农民走出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以期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以前学者们的文献介绍相关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继而说明一些相关理论,然后再根据湖南省自身的发展特色,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再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何种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财贸研究》2020,(5):28-38
利用2005—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制造业内部变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业内部变化存在抑制作用;(2)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提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路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制造业内部变化,但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有限;(3)新型城镇化只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影响服务业内部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相较于以往的盲目扩张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坚持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但注重城镇化的推进速度,而且将城乡之间的协调、城镇化的可持续性推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放在了重要位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新型城镇化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有效地改善当前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保障农民的利益,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制度基础。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益暴露出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问题。当前,做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和可持续性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土地产权模糊不清、土地流转困难、土地征收不规范等问题,应通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做好土地制度改革等配套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执法公信力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备受重视的一个问题,能否提升执法公信力,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当前,公众对执法机关不信任,执法公信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界定执法公信力的概念,理性分析城镇化过程中执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蒋晓莲  何泽寒 《商》2014,(24):54-55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忽视了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新一届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要重视人的城镇化,其中重点是要解决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问题,包括户籍准入问题、农民市民化后原有财产保护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公共服务供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水平以及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新型城镇的特点以及优越性,必须要将城市劳动力培训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城镇的建设与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进行劳动力培训,必然会促进我国城镇建立的效率和质量,缩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型的时间,为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从城市劳动力的教育现状开始分析,进而将具体的培新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困境、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环节。不过,垃圾围城的趋势愈演愈烈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垃圾围城存在着结构性的困局。因此,要从根本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瓶颈,也应从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从理论上和顶层设计的层面寻求治理结构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以建立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两者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但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通过对新化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发展的梳理与反思,发现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化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专家论证,提出可行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