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萍 《中国市场》2008,(1):90-91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的体现,当事人可以根据纠纷的类型、特征、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愿来选择纠纷解决方式。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当事人通过程序选择权,在发现案件真实与促进诉讼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公正、高效地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2.
黄萍 《中国市场》2008,(31):34-35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的体现,当事人可以根据纠纷的类型、特征、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愿来选择纠纷解决方式。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当事人通过程序选择权,在发现案件真实与促进诉讼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公正、高效地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3.
《商》2015,(12)
为及时化解小额纠纷、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在第162条规定小额诉讼程序。2015年2月起施行的民诉司法解释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作出进一步规定,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现有的规定还存在许多问题。今后的立法还应进一步明确小额诉讼程序中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主体资格、救济机制等,以更好的发挥小额诉讼程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商》2015,(22)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适用不仅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现实上的必要性。但是在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理论与实践均仍需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本文旨在反思小额诉讼程序设立后,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额诉讼一审终审的救济,是否应当适用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提出一些完善建议,以期其成为更合理的程序,充分发挥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乐 《商》2014,(29):198-198
发回重审是民事二审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对发回重审的情形规定的含糊不清,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乱发回、滥发回等现象。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该制度进行了修改,使其更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但总的来说。此次修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定。本文拟结合此次民事诉讼法的新规定对我国的发回重审制度进行简单分析,并从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优化审级制度以及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台湾地区制定了《民事诉讼合意选定法官审判暂行条例》,从而修正了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确立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意选定法官审判的制度。这标志着台湾地区在案件分配上从传统的“法定法官”原则走向了“选定法官”原则,这一制度对于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度、疏减讼源、减少讼累、促进司法的民主化都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是体现了对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及程序选择权的尊重。本文试图对台湾地区的这一制度作些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其中值得大陆地区司法改革所借鉴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在民事诉讼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程序,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前奏,有助于收集和固定证据、促进合意解决纠纷、整理争点。我国仍未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目前我国还无法复制和移植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民事审前程序,而且即使是移植司法实践中也很难得到实施和推广,因此必须要考虑建构我国特色的民事审前程序。中国特色民事审前程序的构架在强调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要协调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利的运行,使其二者成为互助作用、互相制约的程序整体,最终建立起一种理性化的程序秩序。  相似文献   

8.
袁夏华 《致富时代》2011,(11):214-215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民诉法可以上表现为:一是要切实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体现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性,三是确认当事人诉讼程序的主体地位。该文以“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作为切入点,对民事诉讼法中的职权主义做一个透视,讨论民事诉讼法在修改中如何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商》2015,(51)
由于法律未对上诉案卷移送时限作出细化规定,使得这一期间游离于诉讼程序的审查之外,再加之有些当事人故意拖延时间,或者躲避诉讼,从而导致民事上诉案卷移送期间过长。笔者从完善法律规范、健全制度设置,整合司法资源,加强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等四个方面,规范法院与当事人的行为,缩短上诉案卷移送周期,提高法院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商业秘密案件的保密审理是相对于我国民事案件的公开审理而言的,一般是指为了避免和防止商业秘密在民事的诉讼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进一步的扩散或公开,法院接受当事人的申请,对双方当事人产生争议的商业秘密启动保护性质的审理程序。在我国,依照《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主要是指不公开开庭审理。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3):233-234
作为保护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相关民事权益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一新一旧、"分庭抗礼"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司法目的,在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重合,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将当事人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程序不安定,提升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云衢 《商》2013,(7Z):142-142
卷帙浩繁的法律法规和千头万绪的诉讼程序使得当事人在面对“官司”时往往无所适从,此时法官的诉讼指引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释明制度符合作为民事审判改革指导思想的程序公正、司法透明、司法效率等现代司法理念要求,并能抵消民事审判改革后因当事人法律知识和取证能力欠缺而给整个社会增加的诉讼成本,而我国释明制度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应该在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释明制度。  相似文献   

13.
《商》2015,(7)
作为现行民事诉讼法中重新修订的程序制度,协议管辖制度在体现当事人意志,维护当事人处分权益以及节约诉讼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尚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无论在理论还是司法实践层面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结合我国司法实际,对协议管辖的形式要件与协议管辖的案件范围提出完善对策,以期顺应司法改革潮流,符合民事诉讼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王勋 《商》2013,(6):144-144
2012年8月底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一章中新增专节规定了"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对于司法实践中做好人民调解协议与法律衔接,增强调解协议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事人在诉讼外提供了另一条可靠地纠纷解决途径。然而,该项规定在协议存在瑕疵时的当事人权利救济、第三人权利的救济等方面依然有可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5.
谷亚林 《消费导刊》2009,(11):137-138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是调整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其含义包括意思自治和权力制约。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合理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讼累,同时在实体上及时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但是,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产生了受理范围和请求赔偿范围狭窄、效率低下、受害人民事权利易被忽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性质、产生背景、公正实现等方面分析,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具有相对独立性,进而指出从长远来看,刑事附民事诉讼可以而且应当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来,而目前应在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赔偿损失的范围、受理范围、建立刑事损害补偿体系等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17.
吴晓明  李佳怡 《中国市场》2013,(45):217-218
诉权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是第一制度性权利。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开始实行,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作出了修订,但管辖制度仍与诉权割裂,从而极易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将当事人于管辖制度享有的权利归属于诉权,以此将诉权保障与管辖制度的建构有机衔接起来,对于加强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与完善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以诉权保障为视角,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关于诉权保障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桂志立 《商场现代化》2006,(27):258-259
作为民事交易法,合同法第5条“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质在于以公平原则指导缔约方确定合同条款之内容,以合理地分配权利义务。“当事人公平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应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缔约程序的公平,其二在于缔约内容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受理前或诉讼过程中,对利害关系人或者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依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或依据法院的裁定,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财产保全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之一,正确理解这一制度,对维护我国民事判决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从财产保全的概念、种类、范围、程序、解除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加强对这一制度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约,人民法院应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由此看出,新证据是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重要条件,也是检察机关对已生效的民事判决提起抗诉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新证据的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却很原则,使得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力求在总结理论界现存观点的基础上,对新证据进行解读,并提出对检察机关民事申诉案件审查程序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