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基,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也发挥着融洽地区关系的功能。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也成为了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得出了目前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现状,并站在不同社会主体的角度,尝试探寻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文化乐游"以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为西北边疆搭建一条文化绵延之带。  相似文献   

2.
宋洋 《致富时代》2011,(5):2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保持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只有传承主体(社群)的实质性参与,才能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只有正确理解保护与开发的内涵,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其焕发生机,璀璨盛开。  相似文献   

4.
贺苇 《致富时代》2010,(4):189-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品牌》2020,(3)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加之市场主导政府助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势头迅猛,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的西北地区,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同时在此番转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护好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本文将从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色入手,以其品牌构建为主线,探究品牌构建过程中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品牌》2014,(10)
苗族至古以来都是都是饱受战争痛苦的民族,由于战争与迁徙苗族属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这样就决定了苗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口头相传。这就是苗族为什么如此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苗族传统文化与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而在日本,文化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的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颁布,日本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本文对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分析,希望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国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非遗”一词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民族的根基,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想要实施文化振兴,保护非遗文化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本文就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作为切入点,简单谈一谈其在实施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璐  聂坚 《商》2013,(16):352-352
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球化现代化下凉山彝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四合乡的调查研究,以文化空间为切入点,以彝族传统节日为例,探究现代化经济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薇 《适用技术市场》2009,(10):119-121
云南拥有大量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很多地区由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属不清,有形或无形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内外也频遭侵权。面对这种状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法律的保护工作就尤其重要。主要从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说明重视少数民族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教育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传统民间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对民族生存智慧和发展精神的活态文化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最具社会理性精神和民间精华发现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但就目前而言,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重估,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教育难以培养输送足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之才。  相似文献   

11.
卢红艳 《中国市场》2010,(14):122-12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3)
在文化全球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为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创新和发展,提高地方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必须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科学模式和途径。文章提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多种形式融合、政府支持引导与个体保护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创新经营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化升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承德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的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5.
陈岚 《品牌》2014,(12):135-136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开发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智慧的结晶,而民族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离不开对双语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历经五千多年发展所留存的非物质瑰宝。而要想更为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借助《商标法》来参与构建完善的保护模式,以期形成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纳入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鉴于此,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向民间学习,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基于对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料香生产技艺"进行深入了解,结合当今社会形势,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旨在研究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新媒体野蛮生长的态势下,以芜湖铁画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时代遗忘,被快消浪潮裹挟前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凝聚民族精神,是时代之义。以“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石,探究如何去纪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激发大众保护意识,促进非遗再生发展,保护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张锐 《商》2013,(20):231-231
一、前言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能够将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国度,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好保护好历经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上关注的一大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以及“申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