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2015,(33)
不作为诈骗是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的告知义务不能仅囿于刑法理论中四种形式上的义务,也包括民法领域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不作为诈骗罪的有责性体现在保证人理论中。不作为与保证人地位紧密相连,因此保证人地位问题是不作为诈骗的核心问题,在实质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不作为诈骗中保证人地位的判断应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侧面进行,对保证人地位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对不作为诈骗罪进行合理的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2.
高菲  黄书建 《市场周刊》2004,(6):113-114
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犯罪,也是现时社会常见多发的犯罪,从理论上对信用卡诈骗罪犯罪对象进行探讨,对于准确地确定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正确地对借记卡诈骗行为和虚拟信用卡诈骗行为定罪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保证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诉讼诈骗在我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该行为该如何处理理论界存在很大的争议.诉讼诈骗实质上是诈骗的典型形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认定标准,在刑法还未对其以特别诈骗罪对待时,对其应以诈骗罪论处,而不能以非犯罪或其他罪名处理.  相似文献   

4.
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基本一致,其区别仅仅是诈骗财物的数额大小不同。诈骗“数额较大”的为合同诈骗罪。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程度的为合同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应按照《刑法》处罚,合同欺诈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对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应…  相似文献   

5.
杜磊 《中国市场》2007,(40):48-49
保险诈骗行为已成为包括在中国各家保险公司在内的世界保险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从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保险诈骗罪的客观方面、保险诈骗罪罪数的认定及处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偷换二维码行为的定性问题争论不休,大体分为盗窃罪说与诈骗罪说。通过介绍两派学说下的各种观点并逐一进行分析,最终否定盗窃罪间接正犯、普通诈骗罪、双向诈骗、三角诈骗、新型三角诈骗的观点,证明偷换二维码行为应定性为一般盗窃罪。  相似文献   

7.
武洋 《中国市场》2010,(9):74-74
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以构成普通诈骗罪为前提,当行为人的诈骗行为的数额没有达到各特殊诈骗罪的要求,而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要求,应当认定为普通诈骗罪。  相似文献   

8.
党颖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238-239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与诈骗手段相比较,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所以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党颖 《中国商办工业》2008,20(3):238-239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与诈骗手段相比较,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所以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1)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诈骗罪的既遂认定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现存有:"占有"、"控制"、"失控"、"损失"、"失控加控制"、"控制加数额较大"等诸多学说;司法实践中目前采占有说。然而,司法实践中所采的占有说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的既遂仍需要具体去认证,刻板地采用占有说明显不足以应对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对诈骗罪本身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以及从法益保护方面来讲,同时结合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失控说是诈骗罪既遂认定较为合理的学说,并且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在实务中的运用进行了说明。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各种新型诈骗犯罪层出不穷,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也提出了挑战,对诈骗罪既遂的认定必须落实到实务中。  相似文献   

11.
王骏 《商场现代化》2007,(8):275-276
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仅限于以与申请人不一致的虚假身份证明骗取。要视骗领目的认定骗领行为的罪与非罪。不具有诈骗故意与非法占有目的使用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盗窃骗领的贷记卡并透支使用的,不能按照盗窃罪处理,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侯凯中 《中国市场》2012,(27):130-131
随着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信用卡诈骗罪逐渐成为高发的金融犯罪,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最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只有准确把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成立要件,确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体,谨慎推定持卡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明确有效催收要件的具体标准,才能完善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3.
周宝金 《商》2013,(7):159-159
通过对信用卡套现"使用"诈骗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似乎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但根据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暂未有一个刑法条文对信用卡套现的"使用"诈骗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不宜将此认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罪和诈骗罪都属于诈骗型犯罪,从理论上来讲二者是有所区分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二者的明确区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以合同进行诈骗的普通犯罪极易与合同诈骗罪相混淆,该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以及真实案例,从刑法相关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司法实践情况,对诈骗罪以及合同诈骗罪的区别,尤其是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定义加以分析,从...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当下,合同诈骗罪已成为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恶性肿瘤",不及时切除将会进一步侵犯我国公民的公私财产所有权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市场秩序规范,而当下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例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对企业经营中合同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投资理财方式。商品期货投资逐渐成为诸多投资者的理想选择,同时,犯罪分子也将目光集中到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其中,利用网络虚假期货交易平台非法获取投资者的资金正成为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手段。在司法实践中,对利用虚假期货交易平台骗取受害人财物的行为定性诈骗罪或是非法经营罪是办理此类案件的关键,此类案件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也给案件办理带来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用卡犯罪数量急剧上升,如何有效打击这种犯罪,保护信用卡业务正常、快速地发展,也就成了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立法完善提出建议: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应独立成罪;信用卡诈骗罪应规定单位犯罪;诈骗三次以上未到额度也应构成本罪。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中民事主体之问大量地以合同形式发生交往,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已变得非常频繁和平常.而合同纠纷叉往往与欺诈乃至诈骗行为相伴发生.如何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甑别进行了分析,以图对界定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司法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2):230-231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是指行为人自身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施而不实施的行为。不作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化。对于不作为犯罪可以分为真正不作为犯和不真正不作为犯,真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规定的只能以不作为的形式构成的犯罪,而不真正不作为犯是指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以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在我国刑法中缺乏相关规定,易产生类推适用,而学界对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也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有必要探讨关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以明确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20.
郑刚 《商》2014,(42):247-247
诉讼欺诈行为是否为三角诈骗的一种特殊类型,从而认定这一行为属于诈骗罪。确实诉讼欺诈与三角诈骗在行为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在欺骗对象上都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另外此两种行为在主观目的上都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客观上“被骗人”也都是基于陷人的错误而“处分”了财产,可以说两者极具相似性,但是同时其也有许多不同,这些也被学者们广泛质疑,其关键就在于法院是否可以被骗及法院处分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