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收缩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促进收缩城市的结构调整、功能优化、效率提升、实现精明收缩,是城乡规划学者亟待研究的命题。引入“城市性”的概念,追根溯源城市的本质,展开整个研究的主线。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梳理,提炼出城市性的综合性观点。从城市性的识别与判断、城市的特性研究、规模紧缩与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与多样性设计、设置城市锚点、构建发展的动能、完善人的社会网络七个方面展开收缩城市城市设计的路径与方法研究。建构城市性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和“调结构”的思路,通过建立起一套新的城市组织结构,构建城市张力、恢复城市活力、纾解城市问题、干预城市衰退。  相似文献   

2.
3.
黄河流域收缩型城市效率的异质性及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红利、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当下,讨论城市"收缩"现象对提出发展建议具有重大意义.研究选择传统工业基地城市沈阳市市辖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公开渠道获取的多种类型数据,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城市"收缩"现象.首先,研究采用Solow残差法测算沈阳市辖各区的TFP,并以TFP的变化趋势作为判...  相似文献   

5.
城市收缩是城市发育过程中一个客观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在梳理收缩城市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围绕人口、经济、空间这三个核心要素,提出了一套新的多维度收缩城市概念体系。然后,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我国2010~2015年间的各类收缩城市,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内在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 2010~2015年,我国的单维度收缩城市以人口收缩城市为主,共计214个;经济收缩城市和空间收缩城市相对较少,分别为59个和21个。此外,我国还存在28个双维度收缩城市,3个全维度收缩城市。(2)东北地区是我国各类收缩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域。(3)各类收缩城市的驱动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4)基于多维度收  相似文献   

6.
城市精明收缩与我国老工业基地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收缩是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欧美国家为应对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问题,形成了以精简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经济转型策略,这为我国重新认识老工业基地演变趋势,制定社会经济转型规划提供了政策启示。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收缩现象与治理策略进行了简要梳理,分析了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衰退现状和精明收缩的意义,探讨了老工业基地精明收缩的目标、思路和限制因素,并为实现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精明收缩形成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街区尺度的人口变化识别了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段的收缩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城市空间要素对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鹤岗市中心城区收缩格局呈现从穿孔型收缩转向反圈层型收缩的演变特征;住房建设是穿孔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道可达性、教育设施密度、土地开发比例是反圈层型收缩的核心影响因素,街区可达性和便利性因素始终对人口具有重要“拉力”;城市空间住房、人口特征、可达性、便利性以及宜居性等因素共同推动人口向近郊区集聚。研究旨在揭示城市收缩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收缩性是混凝土所具有的一项及其重要的性质,而对于高性能混凝土而言,由于其水灰比比较低,其自身所用水量远远低于水泥水化所需要的用水量,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只有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找到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因混凝土收缩所造成的工程建筑病害,进一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本文将分析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对于高性能混凝土收缩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7,(18):172-175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4日安顺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在高空槽、低空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配合作用下形成。700h Pa水汽通道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气流,850h Pa水汽通道来自南海的偏南气流。此次过程能量条件很好。由于低空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位置偏西偏南,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皆显示强水汽辐合,负散度、涡度值和上升速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贵州西部和西南部临近降水发生前的时段,故安顺此次过程暴雨落区位于西部和南部。  相似文献   

12.
安顺作为贵州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城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但面临游客多样性不足,本文以安顺市“黄果树”“龙宫”两大5A级旅游网站为对象,通过分析、深度访谈等形式,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网站设计方案,提升旅游景区的影响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被关注但又推进迟缓的问题.本文在对西方国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重点解析我国在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形成障碍的成因,文章同时对加速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进程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师丽 《价值工程》2021,40(19):143-144
文章通过调研分析榆林市典型住区规划布局并恰当选取测点,测试分析其室外热环境各参数,通过对比冬夏极端气候环境下住区微热环境特征及不同空间类型热环境差异,分析对比得到影响住区热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为寒冷地区城市住区综合性能提升及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幽幽 《价值工程》2019,38(10):184-186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的城市配电网中,一般都是采用的10k V线路,本文分析了作者所在供电公司所负责的配电网络运行的实际情况,并对城市配电网运行期间发生的一些故障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了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一些防范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会大大降低城市配电网故障的发生率,并且减少因故障发生而影响人们生活的次数,进而提高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6.
康怀信  冯振  吴中海 《价值工程》2019,38(16):161-164
网纹红土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长江经济带重要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中,发现九江地区网纹红土中发育丰富的节理缝,同时伴随着滑坡的形成,滑坡导致周边路面变形、交通堵塞、房屋开裂倒塌及人员伤亡等,尤以长虹东大道滑坡危害较严重,对人类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研究网纹红土的滑坡机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超  黄心怡  田昌洵 《价值工程》2021,40(17):129-130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在实现各项调蓄水功能的同时,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有利于城市水循环,是我国城市今后重要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既是城市交通运输的载体,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针对"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展开分析,其后详细探讨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道路设计要点,并围绕工程案例展开论述,以期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邓晓斌 《价值工程》2019,38(23):104-105
从气候等自然因素、城市过度开发、排水设施设计及管理、应急宣传等多角度对城市内涝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内涝通过成立专职管理部门效仿消防管理、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并完善监测监控系统、推进新技术新理念的研发、建立雨洪管理系统适时推进防洪保险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7,(20):127-129
碳酸盐岩安顺组广泛分布于贵州地区。岩溶现象等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基工程特性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断层和岩溶的双重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建筑地基的工程条件变得愈加复杂。本文结合贵州美术馆建设项目,从多角度分析断层和岩溶对场地地基工程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安顺组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构造对岩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溶发育方向与断裂破碎带走向相同。断裂构造对安顺组岩石地基的软质岩石的影响程度大于硬质岩石。断裂构造的存在使安顺组碳酸盐岩地基岩体结构更加复杂化,对地基稳定性有不利影响,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可以对非活动断裂碳酸盐岩地基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ce of local spatial interaction on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Spanish urban areas and whether this interaction might be due to the strategic behaviour of neighbouring local governments. Using remote-sensing data from aerial photography and satellite imaging along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iques, it studies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unprecedented detail.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main hypothesis that spatial interaction exists in the levels of sprawl between neighbouring municipalities, suggesting that local governments do indeed compete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suburban settlement developments, hence promoting excessive urban spraw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