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虚假诉讼的规制以案外人权利保护为核心。在规则实施过程中暴露了权利保护滞后、手段单一、成本高、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欲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换思路,统一民、刑对于虚假诉讼范围的界定,将"虚假行为"主观故意"与"妨害司法秩序"作为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对于"单方实施的虚假诉讼"与"串通实施的虚假诉讼"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与程序。同时注意虚假诉讼的民刑衔接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裁判文书考察表明,我国法院对《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的适用在程序上以再审为主,在主体上经常表现为公、检、法多方合作,在处理方式上则以驳回请求为主。法院在通常诉讼程序中查处虚假诉讼的动力不足、手段匮乏,是目前虚假诉讼规制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这一难题,不应抛开一般理论就事论事,而应将制度原理与对策性建言有机结合,在民事诉讼程序规范化的背景中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综合考虑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介入、诉讼要件审查与实体请求审查、通常证明标准及其提高等程序法理的基础上,未来法院可以在诉讼进行的不同阶段,根据案件审理的不同走向,对疑似虚假诉讼做出不予受理、驳回起诉、驳回请求、确认虚假诉讼等多样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一忌主体不明,“乱点鸳鸯”。打官司首先要确定诉讼主体一一被告,这是依法收贷的前提。债务人及保证人的分化组合,企业的关、停、并、转等经济活动都可能引起诉讼主体的变化。银行在诉讼前一定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正确甄别义务方中的一般和重点、有效与无效的关系,弄清哪些当事人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把哪些主体列为重点有利于案件审结。  相似文献   

4.
徐锦 《金卡工程》2010,14(11):114-114
当今社会,民事诉讼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维护合法权益和解决纠纷的手段,但是也有某些人开始运用诉讼手段来达到非法的目的。本文分析了虚假诉讼的概念、构成、性质及危害性,并提出法律规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崔双喜 《金卡工程》2010,14(7):88-88
民事诉讼活动本应是民事主体借助人民法院的审判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纠纷解决方式。然而近年来,少数当事人却通过伪造各种假象的手段提起诉讼,骗取法院对自己有利裁判,利用国家审判权"合法"侵犯他人权益,并且这种虚假、恶意的民事诉讼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集团诉讼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具有"小额多数"性质的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我国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其判决效力的"间接扩张"方式,存在"搭便车"问题,因此无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本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建立模型,论证只有借鉴英美法系"集团诉讼"制度(Class Action)中的"选择退出规则"(Opt Out),将判决效力直接扩张到所有当事人,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问题,使法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丁兴锋  宋爱琴 《中国外资》2013,(14):186-187,190
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制机制,但长期以来各地诉讼程序不一,有损于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统一了相关规定,但该解释中关于责任承担与诉讼程序的规定违反法律并违背私法自治精神,对此应予注意,应通过案例指导或进一步解释区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案件中不同性质的保险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新《民事诉讼法》将小额诉讼程序纳入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本文在对湖北省与广东省五个试点法院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额诉讼程序本身的价值取向,其与我国目前"案多人少""案件分流"等热点问题的作用关系,以及该程序在实践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认为小额诉讼程序所能实现的功能低于人们的期望,而其可能引发的问题更应当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9.
答辩失权制度作为确定当事人双方争议焦点的一项诉讼程序制度,其具体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期间内一审被告或者二审上诉人,由于答辩行为未能实施而导致之后的答辩权利丧失的一项制度,目前在国内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即被告提交答辩状进行答辩不仅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责任。答辩失权由于直接关系到诉讼的效率和双方主体间的公平性,因此答辩失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对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答辩失权的法律后果、答辩失权的内容、答辩失权的例外等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答辩失权制度作为确定当事人双方争议焦点的一项诉讼程序制度,其具体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期间内一审被告或者二 审上诉人,由于答辩行为未能实施而导致之后的答辩权利丧失的一项制度,目前在国内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即被告提交答辩状进 行答辩不仅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责任.答辩失权由于直接关系到诉讼的效率和双方主体间的公平性,因此答辩失权制度显得 尤为重要.本文试对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答辩失权的法律后果、答辩失权的内容、答辩失权的例外等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仅在上市公司涉及虚假陈述的情况下是可诉的,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薄弱。同时现有的司法解释将诉讼模式限制在了单独诉讼和共同诉讼上,更限缩了对受害投资者的保护范围。这两种诉讼机制既有弊端的存在和实践中的司法困境造成了该类案件久拖不决,审判结果差强人意。协调有关部门加快维权诉讼进程,同时改良现有诉讼机制,积极适用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才是中小投资者维权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王秀萍 《中国外资》2013,(24):229-229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简化诉讼程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关于民事自认的含义、性质和效力,我国学者历来存在争议。在笔者看来,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主张中不利于自己不利的事实,并承认所指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一旦自认成立,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即被马上免除,且自认对法律也具有一定约束力,因此自认应属于一类证据规则。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效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执行效率或成本会影响债务契约的履行成本,进而影响债务融资成本。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法律的执行效率和成本也会存在差异。基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债务诉讼案件的分析,本文实证发现诉讼案件的整体赔偿率不高。较低的赔偿率反映出了高昂的诉讼执行成本,并最终会体现在融资成本中。在控制了财务困境和公司特征变量后,企业的潜在诉讼风险与债务融资成本正相关,这一关系在诉讼执行成本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同时,在诉讼普遍性较高及信贷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潜在诉讼风险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大。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二者关系变弱。与以往从宏观法律视角的研究不同,本文从法律的微观视角研究了法律与信贷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马立群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4):107-1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对反诉做出了排除性规定。该规定虽然避免了导入反诉制度所可能产生的新的程序风险,但同时也保留了在行政主体诉权领域存在的规范漏洞。行政诉讼反诉主要是实体上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主体之间的当事人诉讼,其实体法基础源于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行政诉讼反诉以存在独立的诉讼标的为前提,在一般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中存在适用空间。建议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对行政主体的起诉权与反诉权进行并置规定,在立法技术上通过诉讼类型或者案件类型对反诉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并对反诉的特殊程序规则进行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目前保险合同诉讼案件日趋增多,为探究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正意图,不少法院采用了语境解释,当事人为证实自己的主张不断地举证,法院慎重地审查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但法院仍然存在错判的风险,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增加则是确定的。有时法院采用文本解释,即仅根据保险合同本身也能正确地判案,但诉讼成本大大降低。本文比较了这两种解释方法对法院判决保险合同案件准确性以及当事人花费诉讼成本的影响,指出文本解释优于语境解释。  相似文献   

16.
冯梅 《金卡工程》2010,14(11):100-100
由于现行诉讼调解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法官以裁判者的身份参与调解会使其角色错位,加之法院和法官对诉讼调解享有过重的程序利益因而热衷追求调解率,使得各类隐性的强迫调解难以禁绝。而且调解程序中的利益博弈往往使诉讼调解呈现权利人单向让步的倾向。当前诉讼调解名义上是当事人自主,自决的活动,而实质上是法官起主导、决定作用,就必然会发生有权利无救济的失衡现象。不讲公平、不辨是非、强加于当事人的调解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相反,它背离了法治、公平、自愿的原则,与谋求增强司法能力的努力南辕北辙。文章拟从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入手,深入剖析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对如何建构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姚昌梅 《金卡工程》2009,13(7):274-274
公益诉讼作为一种广受社会关注的新的法律现象,维护社会公益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一种调和社会多元矛盾的和谐机制.构建合理的公益诉讼制度,能统筹融洽社会各方关系,进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最终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和“参与人”的诉讼地位。通过考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国被害人权利的演进以及实证调研发现,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改善被害人权益方面有一定趋同。被害人融入刑事诉讼的程度并非仅由两国诉讼结构决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促进相关法律、政策改革的多元动力和实践中司法官员对公私利益的区分、对被害人参与诉讼的态度及其权利保障意识。关注被害人权利和参与对抗制和审问制审判的限度,有助于从被害人角度构思我国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诉讼对抗性的增强势必影响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因此需思考被害人应如何适应变革中的刑事程序,改革应在保障被告人获得公正审判的同时,不致损害被害人权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负债定义为:“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笔者认为这定义有不妥当之处。首先,债务是一种法律术语,其当事人、债务金额、债务到期期限都必须是确定的,然而负债的确认却并不要求债权人必须确定,也不要求其金额、偿还时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具有“小额多数”性质的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我国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其判决效力的“间接扩张”方式,存在“搭便车”问题,因此无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本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建立模型,论证只有借鉴英美法系“集团诉讼”制度(ClassAction)中的“选择退出规则”(OptOut),将判决效力直接扩张到所有当事人,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问题,使法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