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检察权思辨     
检察权既不是司法权,也不是行政权,它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的权力,是行政权和司法权互相分权制约的产物。检察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监督性质的国家权力。为解决检察权存在的问题,中国检察改革的方向是将检察权运作司法化。  相似文献   

2.
潘锋  李永生 《发展》2005,(12):92-94
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何方?从信用社改革的大趋势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以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安排取代原有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因此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和政策性的矛盾不可能长期存在,信用社的最终归宿在于商业化、在于股份制,是要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市场法人主体,而不是成为国家政策性的金融机构.这是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演进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是关系到制度建设及变革的导向性因素,制约着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动轨迹.我国社会保障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年代表现为平均主义,改革过程中选择了效率优先,最终定位于公平正义与人道主义.回顾分析其曲折发展的原因,既有基本国情、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人口老龄化、国际改革潮流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又有主观因素的制约.作者认为关键问题还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滞后与创新不足.并由此导致理念定位不明以及价值取向的扭曲,进而束缚制度建设及改革深化.因此,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在秉持现代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借鉴现有社会保障理论,强化理论研究,深入理论探索,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  相似文献   

4.
杨燕 《魅力中国》2014,(21):52-54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政府职能定位、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这一时期的政府职能定位、1992中共十四大至2000年的政府职能定位以及中国加入WTO至十八大改革攻坚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研究。横向上分别阐述了每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以及特定时期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5.
刘敏  张宝亚 《西部大开发》2010,(6):103-103,109
检察权的法律定位是检察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当代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我国检察制度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问题。自该权力产生之初,学术界关于它的法律属性就争论不休。然后对其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国检察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检察工作合理有序的开展。本文尝试对检察权性质认定的主要观点分析,进而得出检察权属于独立于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国家权力中的第四种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吴汝川 《产权导刊》2002,(10):18-19,21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北京产权交易中心于1996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它是北京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后,不少公众表示,巡回法庭是不是中国古代的钦差大臣?它不是钦差大臣。从根本上来看,设立巡回法庭,是通过维护司法主权以追求司法公正的一项制度设计,其目的是提升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现代国家司法权的根本价值,在现代国家法治体系中处于元价值的地位。为实现这一元价值,现代国家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制度安排对公共权力之间进行清晰界分,以厘清司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司法权内部进行有效配置,以明确司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于榕 《辽宁经济》2005,(12):46-47
当前,我国的改革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阶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政府的职能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常常以下发红头文件的方式,指令或指导一些行业甚至某些具体企业的工作。因为政出多门,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界定不清,各个部门又大包大揽,弄得企业无所适从。由于行政权过于强大,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全,从而造成我国“政府强、中介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司法"之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法治国家,司法权即审判权;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权是否属于司法权,这是司法改革的基础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外观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检察权与审判权有明显区别;通过价值追求的比较分析,发现检察权的诸多权能追求的首要价值是效率,而非正义.所以,不宜把检察权归入司法权范围.由此认为,司法即法院的裁判活动.  相似文献   

11.
国资委的动作,是在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推动财务行政权改革。“预算权”显然属于财务行政权,此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我国既有的财务行政体系执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广义财务行政权,大大超过一般国家的财务行政权,即由财政部代表国家行使对一切财政收支的管理,这就是国资委原来预算从属于财政部的历史渊源和合法依据。 可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构建的我国财务行政体系,除财政部外,缺乏预算局和总会计局,具有天生的“内敛性”,实在已经无法对一个从事国有资产调查、国有资产开发、国有资产动员、国有资产整合、国有资产放大的具有天然“外向性”的国资委进行有效管理与监控,这就造成了国资委试图自己编制预算的冲动。国资委的任务是监护国有企业,促进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复杂,在探讨证据标准考察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探讨了诉讼中和国际商事仲裁中证据标准的差异和各自特点;结合对诉讼证据特征的分析,参考有关仲裁实践与规则制定,归纳了国际商事仲裁证据标准的自有特征,藉以对理解国际商事仲裁证据,及完善我国涉外仲裁证据规则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政策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要求我国行政性分权模式的根本转换,即从行政意志主导型的政策分权模式向制度科学主导型的法治分权模式转换,效率主导型分权模式向效率与平等、参与等价值取向并重型分权模式转换,由中央政府主导下的自上而下型分权模式向由第三者(宪法和法律)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职权的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国宇 《宁波经济》2004,(B07):40-42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国家审计是制约政府权力、防范国家权力滥用的一整套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围绕经济建设大局确立立足点和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是国家审计的基本定位和审计监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利益分化下的政府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特区经济》2009,(8):112-114
利益博弈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政府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转型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都亟待做出重大调整。通过政府转型,进行相应的制度整合和政府间协调,能够有效化解利益冲突和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在有法可依执法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逐步健全过程中, 在道德水准和道德自律的提升过程中, 在社会舆论和民众意愿的自由民主正义形成过程中, 社会的制度监管和舆论监督还不到位, 社会的价值取向会发生剧烈碰撞,人的价值观也会产生错位, 造成某些人的人格贬值人性扭曲.  相似文献   

17.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转型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结构调整的战略难题。中国在结构转型过程同样面临压力和需求结构调整困境。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镜鉴。在共同富裕愿景下,中国要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培养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变贸易结构方式,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从而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决定了当前经济运行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之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短期经济波动表现出足够定力,对以改革促转型展现出较大决心。2015年,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总体思路仍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动力,更加突出平衡取向、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红燕  宋惠敏 《改革与战略》2007,23(11):23-26,30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和制度背景,并成为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在"和谐社会"视角下,重新解读户籍制度--主要围绕户籍制度与权利、利益分配,户籍制度与社会流动,户籍制度与城市融入三个方面,透视户籍制度与"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的差距,明确以"和谐社会"价值观为制度伦理原则,提出户籍改革的目标.这对改革中制度选择和创新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