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构建了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使用静、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影响我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我国CO2排放与经济的关系,结果显示:(1)静、动态模型下我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2)上一期CO2排放量、人口数量和能源强度均对其具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城市化和年龄结构对其也有正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过度农垦、放牧带来草场高碳排放量问题,成为草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以1990-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四国CO2排放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四国草场的CO2排放量将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中美日印四国的草场CO2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149、1.275、0.312、1.188亿吨.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边投入产出模型和单边投入产出模型比较计算了1996-2004年我国16个制造业对外贸易隐含CO2的排放情况,并采用贸易隐含污染平衡(BEET)和环境贸易条件(PTT)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两步差分广义矩估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贸易等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影响,从而寻求我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为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进的指数分解法LMDI对我国1994—2003年工业高耗能行业与中低耗能行业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工业经济增长效应和子行业结构效应对两类行业CO2排放分别起到加剧和减缓的作用;高耗能能源强度效应经历了从加剧CO2排放到抑制CO2排放的转变,而中低耗能行业相应值在整个样本期都起到减排的作用;子行业能源消耗结构效应对高耗能行业起较小的减排作用,对中低耗能行业起加剧的作用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CO2排放系数效应对两者影响都较小。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总量、结构、要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制造业CO2排放变化趋势,分析出口对中国制造业CO2排放的总体影响,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行业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出口完全CO2排放上升的最重要因素;结构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稳定,总体上增加了制造业出口CO2排放,但这种效应很小;技术效应对制造业出口CO2的排放虽有一定的减排作用,但还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因此,应当对当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行更加有效的调整,提高各行业尤其是高污染行业的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能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结合出口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各部门最终单位产品的能耗强度与CO2排放强度,以及由出口贸易引发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部门出口产品能耗强度与CO2排放强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位产品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中资源性产品的开采和加工等部门;各部门的能耗强度与排放强度有降低的趋势;各部门之间的能耗强度与排放强度差距正在缩小;能耗与排放强度越大的部门,其产品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越快,这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存在高能耗高碳产品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消耗与日俱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的增长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以及CO2排放之间到底存在一种怎样的因果关系?通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28年(1985-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经济增长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能源的过度消耗会产生CO2排放量的增加,但是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关系并不显见。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  相似文献   

8.
尹延钊  袁竹  尹延钊 《商》2014,(52):286-286
本文采用2003~ 2012年间中国31个省市区二氧化硫排放的面板数据,通过选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区域差异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对本地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区域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和空间关联性,二氧化硫强度由东到西逐渐增加,且东、西部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各省之间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总体呈正相关,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本文按照污染物的外溢性属性将其进一步细分为非外溢性污染物、双向外溢性污染物和单向外溢性污染物.通过对污染物属性的界定、个体对收入和人均污染排放需求分析以及政府污染治理决策的研究发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单向外溢性污染物是当前污染治理的难点,且地方政府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存在着门槛效应.本文利用面板数据门槛回归模型对1997-2013年我国29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门槛真实存在,且财政分权对非外溢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和双向外溢性污染物(SO2)排放的系数显著为负,而对单向外溢性污染物(废水)排放的系数显著为正,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鉴于此,针对我国目前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构建和完善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强化地方政府污染治理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经济增长模式谈起,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资源资金生产管理及其劳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次作了介绍.随着非线形科学和数学的发展,量化研究和动力学机制已深入到地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经济学.只有深刻了解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内在动力学关系和演化机制,才能实施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因此,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与各有关因素(生产管理、劳动力、资金和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生产管理、劳动力、资金和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王洋 《科技转让集锦》2011,(14):190-191
本文主要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全球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论证了自然变化——而非人为因素——决定了CO2的排放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CO2的排放不一定越多”的观点。最后,给出了笔者关于CO2排放以及“气候门”事件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段新瑜  高源祥 《商》2014,(11):250-252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下,如何推进城镇化又快又好的发展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选取了60个城市2006-2011年的人均GDP、人口密度、能源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的面板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以及人均GDP两个指标,将城市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两组,每组30个,人口密度越大说明该城市的集聚水平越高。用Eviews软件分析了人均GDP、人口密度及能源强度对人均CO2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密度增加会带来人均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小城市CO2排放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大城市,即可以说明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均碳排放;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为正效应,经济的增长将会带来能源使用量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过程中增加CO2排放;分析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强度指标,增长单位GDP,小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大城市,即大城市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能够利用稀缺有限的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选用1995—201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研究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系以及其形成机制和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在全国层面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轨迹表现为单调递增形态,而非传统的EKC假说所描述的"倒U型";(2)规模效应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技术效应显著地促进了碳减排,组合效应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由于规模效应主导了碳排放变动,因此形成了中国单调上升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不同区域的碳排放轨迹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煤炭资源丰裕地区的CKC曲线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单调上升形态。本文政策含义是中国低碳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层次性,制定统筹不同区域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4.
陈孟婷  陈超  洪立 《北方经贸》2014,(11):34-35
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是今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笔者采用TOPSIS模型比较了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进行了定量分级,采用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比较了各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异同。并分别就不同的类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绿色税制构建和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生态足迹量化了粮食和能源消费对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栽体的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其中能源消费的CO2排放与林地等碳汇相结合,并以CO2直接排放所引致的生态赤字与粮食消费的生态赤字之和表示应补偿的生态占用.借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核算方法所确定的价格体系,计算了生态赤字的价值,提出基于生态赤字价值补偿的绿色税收方案,运用CGE模型比较不同补偿强度下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赤字规模较大,主要是因为能源消耗排放大量的CO2对生态空间占用较大,而林地等碳汇相对不足;(2)税收方案支持双重红利假说,不仅减少生态赤字,而且增加三大产业就业;(3)各部门负担增加,全行业总产出下降,生态占用较大的部门税负增加和总产出减少最大,由于中间投入减少更大,因而基于生产法的名义GDP增长,但实际GDP下降;(4)政府税收增长高于居民和企业的要素报酬的增长,提高补偿税率后,政府税收增长相对更快,但都存在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对STIRPAT模型的扩展,将以关停并转、排污费等为代表的环境政策纳入环境压力驱动因素,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各驱动因素对污染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单位GDP污染排放有反向作用,但会导致总体污染排放的增加;经济发展对单位GDP污染排放有较大的反向作用,对总体污染排放也有一定的反向作用,但效果不明显;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对污染减排起到较大作用;重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措施对总体污染排放影响较小,排污收费等环境经济政策对污染排放有抑制作用,但亟需通过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计算杭州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并采用LMDI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能源消费结构整体上以煤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煤炭消费仍然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是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还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船舶行业,其规模愈发壮大.但是船舶燃料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比如NOx、SOx、PM、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产生不利影响.此时LNG(液化天然气)应运而生,将其应用在船舶上,代替部分或全部的柴油燃料,不仅能够减少有毒有害气...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1987-2007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和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正>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消耗与日俱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的增长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锦杰同志《我国低碳经济耦合性发展研究》通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28年(1985-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经济增长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能源的过度消耗会产生CO2排放量的增加,但是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的关系并不显见。因此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