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强权和媚俗 ;通过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生活说明“误解小词典”是人与人交往中永恒的障碍。从而阐释了当代社会政治与性两方面的堕落 ,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结构、情节与传统的神话原型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更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小说善与恶,罪与罚等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楚辞》的艺术魅力在于对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它来自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忠诚的至死坚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的体验。屈原的诗作正是以不拘于形式成规的笔法,建构了一个超乎寻常的人神合一的奇异的艺术世界。真正读懂屈原及其《楚辞》,应建立在理解和把握屈原之死文化意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文学形象。在整部小说中,亨伯特表面看来只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中年男人,但实际上,在他的身上背负了当时社会现实中太多的沉重的负担。在现实、爱情和道德的夹缝里,他只能苟延残喘,最终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洛丽塔》绝不是一部不入流的色情小说,而是通过对亨伯特的刻画,表现了人在社会缝隙中的生存状态;从唯美主义的视角,审视了隐性的人性自然生命生态特征,为我们解构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和生命追求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处境及其本质进行探询与反思.在《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之中,他以现实的暴力、极权与虚伪的处境为背景,用艺术的形式演绎追寻生命本质这一当代哲学命题.主人公托马斯在轻与重的思考与选择中,追寻着生命的自由,渴望着存在本身有永恒之重来拯救,而特蕾莎在灵与肉的矛盾中,也对生命个体的独特存在价值进行着抉择,而二者追寻的最终结果却对选择本身形成了反讽.他们的追寻之路暗示着人类所经历的思想之路,现实处境的荒诞以及存在本质的最终荒诞也正是西方存在主义的观点的艺术展现,而最终,作者给追寻者们的出路只是宁静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7.
从原型批评理论视角对《僧侣———罗曼记》进行研读,可发现小说在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和移植中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善恶冲突和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8.
虽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结局和《圣经》中的耶稣迥然不同,但他却具有诸多耶稣的特征:一个集圣徒、预言家和救赎者于一身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因此,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把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阐释为《圣经》中耶稣的置换变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解析安迪的形象,从而也有益于我们加深对小说中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救赎主题的理解和领悟。  相似文献   

9.
开创美国严肃悲剧先河的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他的中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处处渗透着圣经文化的浓厚气息。剧中主要人物凯勃特正如令人敬畏的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主宰着一切;伊本正如纯真的亚当,禁不住爱碧的诱惑而痴情于她;爱碧个性鲜明,无所畏惧,为了悄然降临的爱情不顾一切。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著名命题,开启了西方社会——文化对人的经典认识。在各民族的神话或隐喻中,最原始的神大多是女性,与大地相联系。大地是生态系统赖以生息繁衍的最基本的载体,几乎成为自然、生态的象征。因此,大地成了一个充满性别意味的隐喻,既有包容、承载、丰盛的滋养等积极涵意,也有被动、忍辱负重等消极涵意,核心是生殖、哺育和生命的繁衍。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带来了两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生活状态乃至价值取向,造就了不同的生存体验和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在其小说中大量直接运用或影射耶稣原型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有着较为复杂的意图,一方面在设定一种人性与道德判断的标准与参照,另一方面体现其对神话原型模式运用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8年经合组织提出“有害税收竞争:一个全球性问题”的报告和指南以来,有关税收竞争的争论一直不断。可预见的前景是:税收竞争还将继续;与有害税收竞争的斗争,是税收改革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卡斯特桥市长>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决定亨查德悲剧命运的不仅仅是传统观点所支持的 "性格命运"说, 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冲突, 人深深陷在社会新旧交替冲突之中, 不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最终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理论与美国文学作品的互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理论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一。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语境的视角切入,通过文本分析原型批评理论在具体文学作品(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探讨文学原素的互融性,消除“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试提出文学本身无所谓的“边缘”和“中心”,在当今多元发展的时代,各民族文学理应“平等共存”,最终走向“互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诚信的内涵,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重点阐述了诚信原则对于做人和经商的重要性及开展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解决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图书馆,女性工作人员是“大半边天”,她们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了解这部分人的特点,发挥她们的作用,挖掘她们的潜能,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英国神学家威克里夫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和思想根源。威克里夫适应社会的要求 ,提出适应市民阶层利益的宗教改革主张 ,向具有垄断权威地位的罗马天主教大胆挑战 ,为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制造了舆论 ,打了先锋。因此 ,威克里夫拥有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晨星”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又一个承上启下的近期目标。中央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宏观指标是引领我们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方向,是全面小康社会轮廓的勾画,使我们开展全面小康社会的研究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可能。过去16项小康社会的指标,其中在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指标很多,而对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考虑的相对较少。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指标体系的设定,就必须进行更全面的思考、斟酌,对过去的遗漏进行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20.
南宋永康学派的创立人陈亮在批驳道学的过程中,为其政论和历史观服务而构建的人学思想,包括人道观及其理论基础,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