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铎 《走向世界》2011,(35):28-29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2.
邓又萍 《今日重庆》2012,(10):64-67
重庆是山城,在全国也许不算惟一。但将一座城市一分为二,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也许世界上都难找到第二了。一个城市中的某个街道位置,人们习惯用东、南、西、北来进行标识。然而,这个办法在重庆行不通。因为重庆依山而建,随地而赋,整个城市的街道曲折而零乱,方位都不准确。于是重庆人便按照自己的方法,以城市地势的特点,索性把全城分成了两块:上半城、下半城。  相似文献   

3.
叶言 《中国西部》2008,(3):38-43
昆明是第一个在全国提出“营销昆明”理念的城市,但几年以后却有评论说,这座被营销的城市,像一盆晃荡的温水,好像什么都是,什么又都不是。人们怀疑,是否是气候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特别之城     
大连对我而言是一座特别的城市。 从1996年进入《足球之夜》开始到现在。我每年都会来到这座城市,不管一次两次,还是八次十次,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因为足球。除了我工作的地方北京,还有自己的家乡石家庄。我算了算。大连是唯一一个我每年都会造访的国内城市。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常常被认为是思想家、哲学家探究的古老课题。其实不然,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搞清了自己的身世,了解了自己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许在自己今后的人生旅途上会走得更踏实、更从容。一座城市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建这座城市,怎样建的这座城市,要建成什么样的城市,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搞清了城市的"身世",揭开了城市诞生之时的DNA图谱,这座城市也许会在今后的发展征途上走得更坚定、更顺坦,其生命的密码也许会点亮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吕婕  赵文 《走向世界》2005,(6):31-34
在千里铁道线上,有这样一辆辆列车:它们与其他列车一样,每天搭载着无数旅客奔往全国各地;而与普通列车又不一样,在充当交通工具的同时,它们又作为新生的奥运宣传载体,光荣地担负起宣传青岛、宣传青岛奥帆赛的使命。这便是“帆船之都·青岛”奥运宣传列车。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与宣传,使得青岛这座海滨城市在以其美丽的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之际,又向着打造“帆船之都”的目标迈进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此文原载《新华日报》,本刊特别转载,因为其文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投资软环境。 两部手机虽小,但却打通了一个大工业园。看来改善投资软环境这事并不抽象,它其实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有一种说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对于我们所生活的那座城市、那个单位,我们是其中的一员。而外商,常常又总是通过身边所能接触到的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去认识和理解这座城市的。因而,注意自己的人格形象,也就绝不是什么小事。  相似文献   

8.
焦婧  张娟 《魅力中国》2011,(20):103-103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在塑造文明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同时它也塑造着一座城市人民的性格与志向,每个城市都要拥有引以为傲的博物馆,而拥有一个享誉全国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博物馆建筑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形象的代表,也承担着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重任,同时博物馆已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相似文献   

9.
正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宜散步行走,然而重庆,却是一座适合步行的城市。因为它山形重叠、楼宇重叠,是一座立体式的城市,有着独特的街道尺度和厚重的历史,有着因地形而催生出与他城不同的建筑形态。步行,恰好是丈量这个城市轮廓的最佳方式。当我们游走在自己不设限的城市里,沿着蜿蜒的小路无限延伸,不用走"回头路",一路用身体感知这座城市的建筑、人与交通。不经意间,路过一处百年老宅,望着古建上的斑斑印记与伤痕,滋生出各种遐想和回忆。它们仅存的美,除了因时光停驻而生  相似文献   

10.
重庆概况     
《重庆与世界》2013,(6):62-65
重庆是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这座城市,自然地理独特,人文地理鲜明。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几乎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中国,你无法找到一个城市能和重庆类似。在重庆,你不难体验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和撞击。  相似文献   

11.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表情,或阴暗冷峭,或朝气蓬勃。这种城市表情其实就是城市气质表达方式,它是方方面面的综合,而最能决定这个表情的因素,是这个城市的各种物业,它们堪称是城市的眼睛。一个城市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在21世纪,北京是怎么样一个表情?一样取决于住宅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这个表情上眼睛是否灵活。我们认为,中关村和CBD,就是这副表情上两颗眼睛,它们及其范围内的住宅产业发展,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老街记忆城市是国家的面孔,了解一个国家,我们借助于城市。认识一座城市,街道是捷径,尤其烙了岁月痕迹和民生百态的经典街道,它们是城市的魂。每座城市里都有数不清的街道。然而总有那么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10,(5):65-65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性格。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宜人景观、“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外,公益之城则是另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虽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最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城市。城市的个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一旦形成便永难更改,岁月的变迁只会磨损她的容颜而不会消蚀她的魁力。人们常常通过一条小小街道和别致的建筑物就能识别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但只有当人与城市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的时候,城市的个性魁力才会真正放射出光彩。中国城市的个性是中国人文化气质和心理特征的最为鲜明直接的表现形式,用感性的眼光打量中国的城市、从文化的视角来感悟中国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米兰Rho-Pero的新贸易市场将建起两座拥有三星和四星级客房的饭店,与米兰杰出的建筑传统相得益彰。两座饭店形成了简单却强势的地标景象,色调分为黑白两种,东边和北边的立面是黑色的,南边和西边的立面是纯洁无瑕的白色。它们都是60米高,每一座倾斜5度。两座饭店容纳了400间三星和四星级的客房,并配备了会议中心和37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两座饭店每一米凸出11厘米,正面的窗户形状各异,形成立面上不规则的图案。屋顶上修建了观测平台。该建筑由Dominique Perrault设计。  相似文献   

16.
CFP 《走向世界》2011,(26):CFP
青岛,这座年轻的海滨城市,秉承传统文化的积淀,接受近代文明的洗礼。这里的琅琊文化、即墨文化、崂山文化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近代历史又给这座城市抹上一层浓郁的风情。上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聚居于此更是为日后青岛文化百花盛开洒下了种子,经过几代文化人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几十年城市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今天,青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前行,"文化青岛"已呼之欲出……不与通邑大都比肩,青岛自信而执着地走在文化强市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自己的文化绿洲时代。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品青岛,在隐隐跳动的文化脉搏中,体会文化给城市灵魂带来的升华,感受因文化而灿烂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王彦堂 《东北之窗》2014,(19):50-53
如今的经济热词,“夜经济”绝对算得上一个,上至省城,下至县城,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市民,都在有意无意地谈论着这一话题。如果找一个东北三省的代表城市,大连绝对算得上一个,相同的地域特征以及共同的文化生活习惯,都是东北三省新时期的典型范式。因此,从大连一座城市的“夜经济”,可以一窥东北各城市“夜经济”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一座新城到底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这可能是为从政者和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似乎无从知晓。其实,它并不能算做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只是一个城市新时期发展的新坐标而已。十月的节日,钱江新城核心区就在一片锣鼓喧天的欢呼声中急切地向民众掀开了面纱。或许是为了借节日之时先赚足一份人气,也或许是建设者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民众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度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艺术建筑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化品位和外在形象的特征。建筑从它涎生的那刻起,就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与艺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相伴而行从远古走到现在。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建筑,因而有了建筑,也就有了建筑艺术,所以,建筑是艺术的载体,艺术是建筑之魂,正象曾经组建了建筑学说的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化而兴盛衰亡。  相似文献   

20.
杨艳 《重庆与世界》2016,(45):84-85
一间好书店,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还是许多书友的灵魂归处。作为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书店蕴含着整座城市浓郁的人文情怀,是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本期推荐两家特色书店,走进它们,安静而缓慢地翻开一本书,让我们在书籍中体验慢读时光的魔力,享受城市中的一角宁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