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以2006-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5个行业以及制造业29个行业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制造业效率的路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其中生产成本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较小,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生产成本中介效应占比的程度趋同;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占比则相对较高,同时各细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表现出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引资程度,促进区域制造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招商引资行业时需要考虑地区制造业产业特色;重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融合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时间序列数据,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性出发,深入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三大产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的服务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最少,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相差不多,但在部门之间有差别;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明显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完全消耗,说明服务业产出离不开制造业产品的供给;对服务业整体而言,反映后向联系的影响力系数和反映前向联系的感应度系数均较小,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独立性",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推动作用或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由此,我国应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产业关联度,以此促进新常态下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征,探索性地运用灰色GM(1,N)模型准确测度两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突破既定的线性单向思维,考虑到制造业各子行业间的差异性特征,探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阈值效应。研究价值:检验两产业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是否源于制造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异质性,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5.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溢出的视角,文章通过构建前向关联指数与后向关联指数,实证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通过前向溢出与后向溢出的渠道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且前向溢出的效果强于后向溢出;分行业来看,金融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强,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再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于第四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7.
赵维 《价值工程》2013,(26):11-13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2000年到2010年陕西省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FDI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FD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产生的溢出效应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增长0.43个百分点。由此提出通过FDI溢出效应这一渠道来提升陕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如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市场环境,建立企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8.
数字     
《上海企业》2023,(1):88-89
<正>9.9%商务部12月23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折合1780.8亿美元,增长12.2%。从行业看,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2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3.5%。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辽宁工业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辽宁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中间投入率界定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测算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并建立四维象限,分析两产业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因此,辽宁省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问题尤为重要。考虑政府作用的情况下,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机理表现在制度协同、结构协同、空间协同、质量协同,推动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要建立政府间制度协同机制以构建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都市圈产业结构失衡,都市圈政府间要协同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园区和不断强化两个产业产出的质量协同。  相似文献   

12.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考察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大致呈现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而且,前者对后者的拉动作用要小于后者对前者的推动作用,两种作用间的落差亦由东向西递减;此外,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这种双向产业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程度不高。研究创新:将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在考虑行业异质性和内生联立性的基础上,单独考察其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价值:有利于纠正目前对我国产业互动发展的低估,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协同发展,振兴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基于协整检验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流入产业。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现状的基础上,使用1997—2007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服务业FDI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服务业FDI与服务业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河北省投入产出表研究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提供服务,其中分销性服务业需求最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有所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推动能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能力,但产业关联效应不强。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带来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要素流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边境内限制措施OECD STRI,构建服务开放渗透率衡量服务业开放水平。选取2000—2014年37个国家的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及其结构的影响,并依次分析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和专业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差异化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区分服务来源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增加了国外服务投入;就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影响效应而言,五类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批发零售开放带来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和成本效应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本文的结论对中国服务业开放及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效率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1999~200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福建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随着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福建产业集群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从生产性服务业这个视角,针对目前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方面的制约因素,运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理论,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理论上通过采用CES生产函数,应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建立生产性服务投入与制造业产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践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具体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大力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福建产业集群的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