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已有的城镇化模式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城乡分割、人地分割"的模式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剥夺;"政府主导"形成的城镇化造就了城市的新二元结构和新的社会不公。要想真正发挥城镇化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必须转变已有的城镇化模式,迈向城镇化的新路,要由"身份等级"观念转向"人人平等"观念;地方政府要由"土地财政"逐渐转向"房产财政";中央和地方在事权分担上要由"事权共担"转向"分层分类责权关系";要将"迈向城镇新路"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明确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调整方向,以逐渐实现原有的"金字塔型的官僚化社会结构"向"网络型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关系由"血缘亲缘化的个人关系主导"向"正式和非正式的契约化关系主导(包括市场规制和契约)"的转变,完成中国城镇化新旧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惊险一跃",从而奠定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坦途。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本文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城镇化确立发展理念,科学定位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监督管理,改革城建投融资体制,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着力营造和优化环境等.政府要通过发挥决策作用、服务作用、法治规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等实现对城镇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工业国的必经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考虑到本国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工业较为薄弱的大国,基本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如何发展城镇化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着重根据时间线索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主要表现在征地补偿低、失地后生活无保障、失地又失业等方面。针对失地农民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对失地农民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构建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体系,以保护失地农民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6.
周政 《价值工程》2015,(6):65-6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加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大众一致共识。本文拟针对规划设计的定义入手,结合其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发挥规划设计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开发》2015,(17):125-126
改革开发后,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文章从实证角度检验了中国1960~2010年间的城镇化进程,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下降阶段(1960~1978)、稳定提升阶段(1979~1995年)和快速提升阶段(1996~2010年)。在整个时期,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稳定进行,但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已经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此时,我国应该重新考虑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控制城镇化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城镇化与三农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通过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呢?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与条件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  相似文献   

9.
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一、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雄厚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相似文献   

10.
使用城镇化率、流动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和房屋竣工面积4个变量指标来反映我国城镇化进程,运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比分析2005—2013年全国、较发达省份和发展中省份的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提高、流动人口占比增加,对房价的影响实际非常有限;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水平的增加才是引起房价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房屋竣工面积的扩大则引起房价的下跌。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由于城镇化进程不同,相比较发达省份,发展中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产生了更有效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金融的发展对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及金融贡献率四者变化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金融结构与城镇化建设负相关,不利于城镇化建设,其他指标的改善则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及相关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作者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以及二者之间的量化关系等方面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基于生态学理论,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用水分为直接用水、间接用水和诱发用水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术界对港口物流发展对于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城镇化对于港口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及港口物流与城镇化的互动协调发展的机理及对策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镇化与港口物流发展关联问题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期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文章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进入以高耗能产业快速发展为标志的重化工业时代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二者协同作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通过五个典型高耗能行业和五个低耗能行业的对比,分析了二者在就业吸纳能力、经济增长贡献、未来发展潜力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别,定量揭示了高耗能产业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并据此提出了协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伊曼璐 《价值工程》2014,(18):308-3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的城乡关系矛盾开始不断凸显,原有城乡"二元"规划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城乡发展逐步失衡……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代表性城市,其未来城乡发展道路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探索其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Existing scholarship suggests that local transformation in reform‐era China has been a process of de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driving extractive local governments to pursue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rapacious land appropriation and producing many miserable landless villager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by arguing that local governance reforms in China to advance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interpreted as a process of state building, whereby local government reshaped its governance strategy so as to mitigate potential social unrest and strengthen its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governing rapidly urbanizing areas. Based on intensive fieldwork in a periurban district in southern China, this research examines how the local state has heightened its control over urbanizing villages through its day‐to‐day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the pursuit of a complex policy agenda comprising social welfare provision, shareholding reforms and intervention in grassroots politic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ed new light on understanding local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periurban China and on explaining why the country still maintains tremendous urban growth despite incessant land disputes and numerous social tensions at different loc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