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港口群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成因一直是国内外港口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HHI方法分析2000~2010年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群的空间结构变化情况及其成因,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港口群呈现总体分散化、局部集中化的特征,从而验证了国外学者提出的港口群分散化发展的观点;而新《港口法》的实施等因素是促进港口群分散化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资源的地域性和共享性带来的资源集聚在规模经济作用下引发了资源联动经营与区域港口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港口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有必要加强港口间资源联动经营。对此,可从学科交叉的层面,结合资源本身与不同区域港口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借助于RBV理论进行港口领域实践的创新,并对资源联动经营的整合方式与评价指标进行说明,界定资源联动经营与区域港口发展的关联性;采用动态博弈模型并辅之以长三角区域港口实例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出发找到产业转移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苏沪浙之间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内部具备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上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会向江苏、浙江转移。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目前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长三角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在总结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集聚指数模型,计算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从产业存量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分析,找出长三角地区具有转移潜质的产业。计算重庆市改进产业梯度转移系数,分析并找出它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选出长三角与重庆市可对接产业,提出长三角和重庆市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8.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本文以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为基础,从动态视角分析研究2002、2006、2010年上海、浙江等地27个细分产业转移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该区域集聚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部分省市集聚水平正在降低,上海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率方向发展,在其产业转移中,高消耗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浙江主要承接对象,长三角存在集聚特点。最后笔者从资源配置、环境改善及产业发展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流动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空间经济学关于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关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研究发现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增强,其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地方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同时,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激烈的结构调整,使部分产业出现扩散效应,进而促使珠三角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分工与集聚。 相似文献
10.
未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探索并开辟出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道路,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1993年,合肥人开始深耕自己所在的那片土地,期望能为城市的茁壮成长打造一个强大的引擎,这成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怀抱梦想出发的地方。而企业总是在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如何让园区和企业相携而行,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者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地域分工的角度切入,利用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了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布局演变,在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标测度京津冀地区汽车制造业分工程度的基础上,从分工效率和政策两方面衡量了目前的区域分工格局,发现分工现状并不十分合理。由此,对优化京津冀汽车制造业地域分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及集聚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在对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和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涉及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内部结构和集聚状况,并据此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将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DEA-Malmquist法,对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把长三角地区的工业行业分为三类。研究表明,1998-2011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9.3%,且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不同类别工业行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差别,技术效率变化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生产率工业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今后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地区已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近年来,受传统产业市场空间趋于饱和、要素成本越来越高、产业升级转型等压力的影响[1],大量的中小企业受到剧烈冲击,面临生存的危机,为此政府对该地区提出双转移政策。本文在对该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地描述了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误区,提出了产业转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国际视野的新观点,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3—2019年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和制造业升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析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存在基于政府科技投入的单门限效应,相较于少量的政府科技投入而言,较多的政府科技投入会使该正向促进作用有所减弱。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还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度的双重门限效应,当制造业集聚度低于第一个门限值或高于第二个门限值时,绿色经济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推动作用显著,当制造业集聚度处于两个门限值之间时,绿色经济对制造业升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产业转型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指出,环珠三角及内地省市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目标的招商引资是其培育区域产业、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选择。文章以深圳、东莞、佛山三个典型的产业城市为例,深入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渊源、特点及其对产业扩张与转移的影响和制约,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是识别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熵值法,利用全局思想对2016—2020年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发现,长三角各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各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变化发现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短板。未来可从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突破口入手,着力提升各区域创新能力,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禀赋结构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劳动要素的层次不高,人力资本具一定配置优势但外源性特征明显,交易效率具有市场化优势但正逐渐缩小。珠三角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一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二要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大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三要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改变外源性人力资本发展模式;四要大力推进服务业国际化,以分工深化助推服务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自主创新背景下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以我国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外资引进现状的考察,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表明,FDI在长三角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的技术外溢效应,长三角地区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自主创新能力对FDI的技术外溢产生了正面影响。此外,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较小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的发展陷入一系列困境,但是泛珠三角区域行政合作却取得很大成功。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与启示,本文提出坚持共享区域合作成果,制定区域合作规范,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成立区域合作机构,重新规划区域行政布局等构想来促进长三角区域行政合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