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公债的经济影响时,人们常以"李嘉图等价定理"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然而,所谓"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对李嘉图公债理论的一种误解.澄清这一定理,正确理解李嘉图的公债理论,对于研究政府举债与征税的关系及两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研究政府财政政策的选择等现实财政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论述政府债务经济效应的理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提出了和凯恩斯主义不同的观点。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是否成立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目前经济转型阶段,尽管李嘉图等价定理不成立,但它提醒人们注意在使用财政赤字政策时,政策工具使用的限度,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对我国的财政政策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财政赤字通过债务发行还是增加税收来融资是无关紧要的,政府支出与总需求无关。这是因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会意识到当前的赤字就是将来的税收负担。文章根据我国198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李嘉图等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成立,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逆周期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这很可能是由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尚不存在。但实证结果也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远远大于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因此通过减税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应当成为财政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的是公债的效率边界,从理论上弄清税收和举债这两种政府筹资的主要方式之间的界限.本文以李嘉图等价性为文章的起点,介绍了李嘉图的税收与举债无差别的观点,分析了税收与公债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税收与公债的负担进行数理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债政策的效用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公债的经济效应有两种经典的论述,这就是李嘉图的“等价定理’’和凯恩斯的公债拉动总需求的观点。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行的公债政策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唯一的选择。政策实行五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其原因在于我国的总需求不足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外,还受到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约束。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费跨期最优化框架,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及私人消费支出与政府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中国数据的分析表明:短期内,李嘉图等价不成立,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呈互补关系,即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居民消费增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内,政府支出将完全挤占居民消费支出,因而支出政策不宜用于实现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实数集上八个基本定理及其相关内容,以实数系的连续性为公理,顺序证明其余七个基本定理,最后达到循环,从而证明了它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8.
一般在微积分教程中,可应用给出的等价代换的定理去求解两个函数比或两个函数乘积的极限;但对于求幂指函数极限,可重使用等价代换定理,微积分学教程中却没有论及。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论证,指出在幂指函数极限计算中,可以使用等价无穷小或等价无穷大代换。代换后的极限形式变得简单易解。  相似文献   

9.
大卫.李嘉图开启了近现代自由贸易的全新时代,但对于李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却鲜有梳理或是有所误读。李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是功利主义的,其比较优势理论最为集中地体现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直到今天仍对诸多领域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其持审慎甚至批评的态度,并以"比较优势陷阱"误读李嘉图的经济伦理思想。这种误读从表层来说是使比较优势学说遭到了错误的质疑,从更深层来说则很有可能使得功利主义受到的诘难超越了其应该遭遇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李嘉图关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思想,指出了李嘉图经济增长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81年~2007年数据,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国债对民间消费的效率,分析表明: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国债的存量和流量都促进了我国的民间消费;我国国债符合"凯恩斯主义"理论,"李嘉图主义"关于国债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最终消费率的分解,发现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表面原因在于居民消费项目的变化。但是,通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分析后发现,导致居民消费过低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真实收入不高,居民的储蓄性动机仍然很强,政府对居民的“补贴不足”;二是政府对消费性投资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对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政府都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善目前的消费状况。实证分析表明,居民真实收入的增加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而对消费性产品的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养老保险作为政府的一种强制性储蓄,为弥补个人的短视行为,调整储蓄率使其达到社会最优水平提供了可能,不同的养老保险机制其调节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对比各国不同的养老保险机制发现,我国特有的“统账结合”模式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储蓄和消费比例,支撑宏观经济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相关经济数据,基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视角,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演变的特征事实,并运用多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的暂时性增加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抑制作用;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但其影响是正向的;CPI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长远来看,保持物价稳定、建立新的消费热点则是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科斯中性定理为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所崇尚的基于帕累托改进的自由交换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无论是在实践应用上还是理论逻辑上,科斯中性定理本身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为:(1)它主要满足于存在两个当事者时的逻辑分析,而没有考虑多人交易中存在的核配置困境;(2)它没有考虑交易各方的交易能力,这涉及交易的可行性问题;(3)它还没有考虑当事者偏好的环境依赖性,这涉及交易的意愿性问题。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因财富差异造成的交易能力差异,那么,在一个交易成本为零并可以自由交易的社会中,初始产权界定给穷人将会产生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显然,这是对科斯中性定理的革命。通过对科斯中性定理中逻辑缺陷的剖析,也就揭示了自发市场秩序在扩展中的基础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政府储蓄与民间储蓄和国民总储蓄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储蓄提升国民储蓄水平的相关条件及制度建设,而政府部门应保持一个高于民间部门的边际储蓄倾向,税收制度的安排上要尽可能消除或减少税收对民间储蓄的抑制,将税收比重始终控制在纳税人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相似文献   

17.
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AR模型,以预算外支出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代理变量,系统分析了政府非税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包括转移支付)与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分析认为,政府非税收入使用、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正,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息是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 ,是储蓄的未来收入 ,储蓄行为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近期我国储蓄利率弹性变弱 ,主要原因是利率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居民人均收入低、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单一以及由于制度变迁而引起的收入两极分化加剧、生活支出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对未来预期的改变等。利率机制市场化、金融市场多样化和扩大消费信贷提高居民收入和限制非法收入等是提高储蓄利率弹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