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微博上出现了几个有关职场脾气是"压下去"还是"顶出来"的段子。其中有个段子说,"把脾气发出来叫本能,压回去叫本事";另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说:"孙扬和朴泰恒并列拿银牌时,我们经理脸阴得能拧下水来,刚才去送报表,劈头招来一顿骂!"还有一位网友的帖子也引来众多的"吐槽":"我一看我们老板的脸,再热的天也冷汗直冒,我们领导是个女人,看人那眼神像刀片……"网友们说的这种情况,相信许多职场人都经历过。但是,当面对老板冷若冰霜盛气凌人的脾气时,经常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一个表现就是什么事都刨根问底,把祖宗八代都刨个遍,直到刨烦为止。事实上,许多事,正是被刨根问底逼到烦,逼到解决的。有媒体发布这样一条消息:"购买电热水壶要当心,红双喜等7个品牌被通报。"一位网友跟帖:然后呢?到底哪个方面不合格,安全性还是材料有毒?通告只是让大家心里恐慌不安,追责才是最应该做的事。其实,这则消息是该媒体从某监  相似文献   

3.
王雪 《财会月刊》2014,(7):I0012-I0012
如今,筷子收藏已经属于偏门,藏家不多,但在历史上,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都对筷子收藏情有独钟。津门藏家王少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时,在我国政府举行的国宴上使用了中国餐具筷子。宴会一结束,一位加拿大记者便飞快地把尼克松刚放下的筷子揣入怀里。后来,有位美国筷子收藏家出价2000美元购得了这双筷子。  相似文献   

4.
<正> "1+1=2",这只是数学经过抽象之后才成立的等式。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1+1=2"。一个大西瓜加一个小西瓜是"2",一个大西瓜加一个大西瓜也是"2",两个小西瓜也是"2"。同样都是"2",但不是绝对等同的"2"。只有把所有的西瓜按"1+1=2"的等式计算之后,然后再用加权法求出一个"2",这个"2"才接近绝对意义上的"2"。只是接近,而不是真正的"2"。所以,现实生活中,"1+1"不是>2,就是<2。战国时期,赵国的武将廉颇很看不起宰相蔺相如,将相不和,尽受秦国之欺。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言归于好。秦国觉得,赵国有这样好的文武大臣,一时不易对付,于是,和赵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将相不和,1+1<2;将相和好,1+1>2。一个国家,一个省或市,一个企业,都是如此。一二把手对着干,非垮台不可;一二把手同心同德,就能把事情办好。就如吃饭用的筷子,一根筷子夹不起饭菜,一双筷子才能把饭菜送进  相似文献   

5.
筷子煮泡变竹笋、冻电池延长待机时间……2013年,网友们智商大爆棚,在微博上献出了一个个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生活实用技。这些生活小窍门的靠谱度如何?请你火眼金睛来辨别。  相似文献   

6.
专家不合时宜的说法看上去更像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推卸责任,不知不觉,专家似乎就站到公众利益的"对立面"上了。"毒胶囊"事件爆发后,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公开表示,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并没有吃掉多少铬。他还呼吁,"要冷静,不要恐慌,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大的危害"。结果这一说法,引来网友"拍砖"无数。有网调显示,456名网友中,有290人  相似文献   

7.
钟正 《企业文化》2007,(4):81-82
一双筷子值多少钱?在张军的筷子专卖店里,最贵的一双筷子标价1万多,最普通的筷子一盒也是好几百,他们一年卖筷子的收入是5000多万,但张军似乎并不知足。“现在我们卖的筷子还只是使用,什么时候大家开始收藏我们的筷子了,那才算成功。”  相似文献   

8.
<正>一句话,让新IP涨粉百万,董明珠是一个深谙互联网时代"流量密码"的企业家。"我希望她(指孟羽童)能在我身边,把她培养成为未来第二个‘董明珠’。"董明珠的一句话,让孟羽童几乎是一夜间走进了广大网友的视线。由此掀开了互联网的热议,网友争相涌入孟羽童的社交媒体,一睹这位董明珠指定"接班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陌菲 《乡镇论坛》2020,(3):34-35
前段时间,抖音上一条“织面条”的视频获得6300万的播放量和170多万的点赞。视频中,一根雪白的面条在三根筷子的灵活翻飞下,被编织得整齐而纹路分明,引得一众网友大呼“666”。然而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拥有这样灵巧双手的,竟然是一位80后“织男”。  相似文献   

10.
在人间,有些"时尚"是约定俗成的,有些则是被逼无奈。我们听说并见到:社会上冒出一批"自助式消费者"。尽管这个群体行为古怪,但却能令人理解——有些白领丽人外出就餐时,常常自己带着一小瓶食用油,生怕饭馆拿地沟油糊弄自己。前些日子,影星黄渤爆料在饭店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经历。他形容说这些外包装精美的一次性筷子,在热  相似文献   

11.
一忌叮(口当)筷。吃饭前不要把筷子敲得叮(口当)响。二忌指人筷。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对准他人,指指点点。三忌铲刀筷。不要将筷子在碗碟里拨来拨去,这里挑挑,那里拣拣。四忌挑食筷。不要夹了这种菜后放下又去夹那种,或用嘴将筷子上的菜肴咬碎后又放回菜盆。五忌窥视筷。不要手握筷子,眼光盯在菜肴上瞄来瞄去选目标。六忌牙签筷。不  相似文献   

12.
7月2日,《重庆商报》联合大渝网就"退休年龄延至65岁"进行调查。期间共有50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95.84%的网友选择了"不乐意",仅有4.16%的网友选择"支持"。这个调查不足以代表全国,却是民意的一种表达,姑且以点代面地来看待。为何九成五网民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与其说他们担心晚年时儿女赡养不过来,不如说是对养老退休制度所体现的社会不公失望和不满。专业人员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早就表示,公务员不参加改革是不公平的,事业单位两个台阶是不公平的,事业单位和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以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比较卫生,但是事实上,免洗的筷子并不如消费者预期的那么干净.消费者使用一次性筷子前,最好先拿起筷子闻一闻.如果有一股酸酸的味道,可能含有二氧化硫,由于二氧化硫会溶于水中,消费者使用前可以先将筷子浸泡于温水或热水中数秒,若时间足够,应该泡2分钟~3分钟,以减少筷子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  相似文献   

14.
筷子的历史     
先秦时期,吃饭一般不用筷子,而有所谓“持饭”的说法。抟饭,是用手把饭粒捏聚成一团再送入口中。吃菜时要用筷子,筷子古时称“箸”或称“梜”。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筷子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传说宋代吴中一带船民避忌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2011,(9):58-58
近日,网友"好瘦的胖仔"在自己的微博上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戴着安全帽、穿着雨靴、裤子上沾满泥浆的农民工坐在公交车内的台阶上,而没有坐在后面空出的座位上。据网友描述,这位民工兄弟此举是不想把座椅弄脏。该微博一发引来众多网友热议和转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家》2012,(24):15
2353网友问:是否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活不过5年?是哪些原因让创业公司走向倒闭?符德胜(南京应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0)答:创业一年,做个总结。关于钱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下定决心创业,至少要准备半年的运营资金。这么做的好处有两点:1.公司的前几个月,需要花时间去做宣传、招人,运气好的话可能一两个月有业务上门,运气不好的话半年才有业务也很难说。  相似文献   

17.
"升降椅闯大祸了"!近日,一则"厦门一女子因气压式升降椅爆炸炸伤下身"的消息,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虽然事后被证实此消息有"乌龙"之嫌,实则是前两年的"旧闻",但近年来升降椅爆炸伤人事件频频发生,也让不少坐班族坐立难安。升降椅为何成了"定时炸弹"?如今升降椅的市场状况如何?选购和使用升降椅又该注意哪些方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升降椅的质量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在盯着你     
朱汐 《中国企业家》2012,(17):125-127,124
这是个江湖,也是面镜子。公关生态已发生彻底变化,企业传播的对手不再是几家"权威媒体",而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个王小山还不够。"2012年8月22日晚10点06分,上海网友@Leo有点冷临睡前转发了一条微博,并做出如此评论。他转发的这条微博称"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一批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这批遭篡改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紧张刺激又暗藏惊喜的"盲盒"在年轻群体中非常火爆.而就在近日,知名盲盒品牌"泡泡玛特"将拆过的盲盒进行二次销售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网友爆料 有网友爆料称,其在济南东部某商场的泡泡玛特门店购买了三个盲盒,回家后发现上面封盒处均有黄色胶水,感觉是把拆过的盲盒再粘上进行二次销售.  相似文献   

20.
松鼠AI真的到了一定要"断臂"才能求生的地步?减薪是变相"优化"员工,还是权宜之计?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选择?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要把全体1500多名员工的工资打3.5折(保底4000元)发放,时间可能要持续5~6个月。决定一出,接近10%的员工已经或者打算离职。这个决定引起很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