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失独老人是我国的特殊群体,面临着生活照料、精神空虚、医疗保障等多方困境。但现阶段对于失独老人的扶助还不够完善。文章以常州市为例,分析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并从完善制度政策、发挥市场调节、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和以房养老等创新性养老服务产品等多方面探讨针对失独老人的扶助对策。 相似文献
3.
吕联生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12-18
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当仅有的一个子女意外亡故,而夫妇又难以再生育之时,失独家庭就陷入严峻的养老困境。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失独家庭走出养老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徐祖荣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7-51
"社区照顾"是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方式.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内容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分成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为使"社区照顾"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需对其加以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的层次体系完善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整合和体系完善的关键。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层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主体、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的相互协调,其中,政府主体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体起补充作用,个人主体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文章分别对三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及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完善三者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21-24
“心性学说”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学说。随着政策变动,城市失独老人这一长期遗留问题也再次受到广泛关注,但当前城市“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遭遇了若干困境,如何形成科学可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禅宗“心性学说”与城市“失独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相结合,并分别从社会工作价值观、心理分析理论、专业技巧应用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心性学说”在城市失独老人服务中的应用,既为“失独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提供一个新路径,也力图为禅宗思想的现代化应用作出有益探索,同时也将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及非营利组织自身特征,为其参与社区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证依据。但在非营利组织以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之一的身份参与社区社会保障建设过程中,面临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社会效益不高等诸多困境。文章从体制嵌入、服务拓展、资源联动三个方面着手尝试完善其参与路径,并配套设计制度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确保非营利组织实现充分参与。 相似文献
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近年来,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推行近40年的今天,虽然我国民众养儿防老的观念比起以前已有所淡化,但我国老年人最重要且最可靠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子女供养。如今由于唯一子女意外身亡而形成的失独家庭已形成一定规模,因此伴随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失独家庭面临着一系列养老的现实困境如经济困顿、生活照料不足、精神空虚等。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公共养老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差异较大,这对失独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尽管目前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正在对失独家庭进行帮扶,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对其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但就其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不足。此类家庭曾积极响应国策,作出过重大贡献,如今失去保障面临困境,作为政府理应承担起让失独家庭安享晚年的责任与义务。本课题将立足以上背景,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通过对失独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实况访问,分析其切实的养老需求,最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提出对应的政策性建议,探索一条现有背景下符合国情的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9.
刘晓雪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随着计划生育一代陆续进入老年,失独群体的规模在逐渐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失独群体是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中的风险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他们在晚年遇到经济和精神双重困难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从完善制度着手,对其进行经济扶助、精神赡养和生活照护,免除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0.
王春晖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2):41-46
面对老龄化的挑战,北京市民政局在借鉴社区照顾理论的基础上,推广养老照料中心模式。该模式以社区内的小型养老机构作为服务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初步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巢小丽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7-14
从资源提供、传递和获取视角、结构-功能理论视角、需要层次理论视角透视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发现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养老格局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为此,需要从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健全居家养老相关制度、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路径突破。 相似文献
12.
叶丹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87-89
在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三重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严峻挑战,虽然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无法满足空巢老人的特殊需求,本文以新农保为视角,立足于农村社会现实,提出发展以新农保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家庭保障为后盾,多层次、互补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分别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养老,"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有特殊需求的群体,"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研究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对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如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进行分析比较,居家养老方式是未来主要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基数增大,空巢老人增多,城市养老服务压力陡增。当前,国内养老服务面临服务人员短缺、资金缺乏以及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混乱的挑战。作为提前十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杭州市,在三种养老模式有机互补、对服务对象分层划片管理以及梳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杭州市若干成熟社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郝海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4,(3):26-36
家庭承担的儿童照顾负担是制约生育意愿的关键诱因。在低生育率背景下,儿童照顾的政府责任开始突显。基于CGSS2017数据,探讨居民的儿童照顾福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家庭主义的福利偏好在儿童照顾领域基本得到了延续,相较于政府,居民更倾向于由个人/家庭承担儿童照顾责任;个体自利假设中,仅工作状况和户籍性质会显著影响居民的儿童照顾福利态度;社会价值假设中,受教育程度、社会公平感知、公民权利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均会对儿童照顾福利态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政府应增加正规儿童照顾资源的供给,并在资源配置中以公平正义作为准则,适度向弱势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1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区成为当今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有效地使社会管理结构分化、重心下移,及贴近人民生活。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群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了社区军民的社区认同感。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前提下,为维护居民共同利益,不断探索出多种社区治理模式——党委联建、政社合作、居民自治,高效运用社区公共物品,不断满足社区各方面需求,优化社区秩序。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保障单位的家庭和作为保障资源的土地对农民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而“新农保”保障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养老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保养老”三种基本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养老需求;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社区,尤其是农转居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探索和发展农村社区综合养老模式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服务平台和粘合剂的作用,调动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行政和市场这三个逻辑面向出发,实现保障主体、筹资机制的多元化。目前,应重点完善家庭支持福利政策和社区统筹支持福利政策,建设和完善农转居社区综合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建立以生存、生活公平为底线的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信任视角对“嘉兴空巢老人失救离世”事件进行逻辑分析,探讨了城市居民社区低水平信任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社区及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全面、积极促进居民社区信任水平、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以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居家养老是中国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模式,97%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面临的缺乏照料、空巢孤独、看病难等问题,是老人们最苦恼的。医疗和养老难题,是中国社会一大痼疾,可是,敏锐的人总是善于从问题中洞悉到机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