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最经济的生存空间——对某些观点进行商讨□靳东晓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可用土地资源不多,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看,人口增长、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激化,增加了对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诸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贫富悬殊,战争危险的存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等。这些问题被综合为人类的生存危机,虽然严重程度各有不同,对摆脱危机的出路主张不一,但人口无节制的增加和生活需求无止境的增长与自然条件的日益恶化和自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和数量逐渐增加致使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为建筑行业带来的新的发展活力,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关于高层建筑消防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关系到人民的财产以及人身安全。文章对高层建筑消防存在的隐患以及采取的防火监督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世界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秋芳,晓娟农业面临的种种挑战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农业专家愈来愈担心农业发展环境由于人口迅速增加、耕地大量减少、土地沙漠化而日益恶化。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从人口因素来讲,自1950年到1990年,世界增加了28亿人...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交通是市民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地域扩大、机动车迅猛发展等因素带来的交通拥堵、出行时间延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交通事故增多等负面效应也日益增加。在此形势下,多元化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公共自行车是目前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交通"中产生的新举措,其或者作为城市独立的公共交通工具或与城市轨道交通、公交车及出租车共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能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中、短距离出行以及  相似文献   

6.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水、资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资源中,无疑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人力资源上占有优势。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人要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必须和其他资源相结合,而我国人均占有的其他资源相对短缺,因此,我们必须限制人口增长,以便优化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比例。这是另一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提出这一问题只是指出人口不是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我国地域辽阔,陆海兼备,多种农业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农业资源极为稀缺。我国农业始终承担着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中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13亿多人民衣食无忧,奔向小康,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膨胀和人们对于资源使用需求的不断增加。由于资源自身所具有的稀缺性,资源的短缺和资源在代际间的分配问题已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大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对资源进行更为高效、更为合理利用的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于是,文化资本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一种以满足人们精神层  相似文献   

10.
<正>"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世纪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我国人口生存空间压力日益增大,"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我国的土地禀赋和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大片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已非常有限。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土地后备资源中,宜垦地约为5亿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5%,而其中质量较好的宜农土地只有2亿亩。  相似文献   

11.
刘紫云 《企业经济》2002,(12):46-48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国的发展目标,中国政府也加大了解决人口瓶颈问题力度,以便完成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此,政府公布了《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在加大资金投入方面,《白皮书》承诺逐步增加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财政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利用经济手段形成良性的社会投入机制、完善有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各级财政拨款制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做到投入最少财政资金、产出控制人口数量最大效应,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与人口控制是值得研究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耕地保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谁来养活中国人?耕地问题也就成了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摸清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寻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水源的污染,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如何使企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能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三者关系的循环经济模式给我们思考企业、环境、社会问题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缓解就业压力要有新思路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1年末,全国人口总量127627万人,其中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经济活动人口占58.3%,达74432万人。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经济活动人口也相应增加。1998年为72087万人,1999年为72791万人,2000年为73992万人,从1998~2001年,四年共增加近2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00万人。劳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国际人口研究机构和人口专家对世界人口的有关问题作了预测:一、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2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二、印度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10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63200万,非州的尼日利亚人口将比现在增加四倍,达到50900万,超过苏联和美国跃居世界第3倍.三、到2000年,城市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即超过30亿。四、墨西哥城将成为人口最多的城市。到2000年,墨西哥城的人口将超过日本的东京一横滨区(现有2540万)而达到263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五、发达国家将会出现城市“空洞化”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形势也会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口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错综复杂的国情中,人口。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摆脱贫穷落后,推进文明的历史过程中,人口。环境和资源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着我们,形成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人口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24%。我们的人口方面特点是:(-)入口基数九lop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大陆总人口为U.3亿2(J人口增长速度快。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I4.对叽,每年净增人D15O0万以上,四十年间我国大陆人口由5.4亿增加到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