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形式的合约分析剩余控制权存在条件,探讨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古典边际分析框架考察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与代表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的边际产出,将剩余控制权收益从公司绩效中分离出来;最后,引入奈特的保险机制研究剩余控制权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转移特征,并研究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定价问题.研究发现:(1)信息不完全与谋取经济利润目的同时存在才可能形成剩余控制权;(2)剩余控制权依赖于特定控制权的界定并在其行使过程中持续向特定控制权转化,并通过委托一代理关系形成完整的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3)剩余控制权转移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通过人力资本在公司生产函数中的边际产出来刻度;(4)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可质押性,剩余控制权收益一定为正.  相似文献   

2.
在不完全契约的理论框架下,企业的控制权来自于剩余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源于对物资资产的财产所有权.随着组织形态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不断加强,古典意义中的剩余控制权也逐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对会计规则控制权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会计规则的分类治理模式做了细致的分析,以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杨森 《现代商业》2007,(20):117-118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成员控制权分配与相应制度建设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剩余控制权视角对董事会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董事会组成人数和成员选择上寻求最佳组合点是董事会控制权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代表各方利益要求的董事会成员并赋予其必要的权力以及在各成员中形成制衡性的均衡局面是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与隶属的双重性,劳动争议的发生本质上是"平等"与"隶属"的争议,表现为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剩余控制权的谈判与争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对剩余控制权分配的机制安排取决于劳资双方的谈判实力,应当设计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相对谈判实力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Nash讨价还价模型的基础上,以企业要素所有者博弈入手,以资源和经济权力禀赋为视角,重新演绎了非对等资源禀赋和权力结构下的股权定价模型。指出,股权价值取决于股东的资源和权力禀赋结构。即股东资源价值越大,则控制权越大、剩余分配越多,该股东实际股权价值越高;股东间资源禀赋越不对等,控制权结构越不平衡,企业利益侵占越严重,弱势股东的实际股权价值越低;在现实经济中,股票并非天然体现“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特性。  相似文献   

7.
白如钰 《北方经贸》2012,(5):110-111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不仅代理人会存在机会主义动机,而且由于人格化的委托人不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但不具有剩余索取权,所以就连委托人也有可能产生不负责任的"偷懒"行为。应以委托代理为理论框架,建立健全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经理人剩余控制权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所有者向经理人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特别是国有企业中的剩余所有权与剩余控制权极不对称的组合,经理人积极地使自己的控制权收益最大化。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标 《财贸研究》2003,14(3):86-89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国有股权形成动机,围绕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剖析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国家必须拥有剩余控制权;同时,剩余控制权必须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 所谓公司治理也叫“法人治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方面: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合同,是以合约方式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特别是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3.公司治理的起因是产权分离。  相似文献   

11.
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的诸多弊端源于它的债权属性,从西藏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规范与债权规范之区别研究着手,认为草场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其有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应对牧区草场承包经营权债权物权化,依法使草场承包经营权成为一种具有完全物权特质的新型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12.
杨仕兵 《财贸研究》2012,23(2):151-156
人们消费社会产品,在法律上必然存在消费该物品的权利,否则就可能存在其他权利或权力阻止人们消费这种物品。设定公共物品权具有重要意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自然法思想和社会连带思想、分级财政与公共财政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公共物品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体现,属于应有权利和社会权的范畴,具有非独占性和平等性特征,属于基本权利,但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条首先在立法上确立了所有权保留制度。该制度以价金清偿完毕作为所有权转移的停止条件,买受人提前享有对标的物的占有和用益,出卖人以作为物权的所有权保障其价金债权。然而,我国有关所有权保留的法律规范仍缺乏体系化与可操作性,同一法律部门下的法律条文存在冲突。通过对所有权保留法律性质的考察,结合德国民法理论与我国现实立法,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所有权保留法律性质为附停止条件的物权行为,能否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不影响买卖合同无条件生效。(2)担保理论仅在功能上体现了所有权保留的特征,不能替代附停止条件物权行为理论。(3)无论买受人是否行使回赎权,出卖人行使取回权则导致合同解除。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法考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兴权 《商业研究》2006,(14):139-143
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是对股东关系的再次调适,具体推进应当符合公司法的基本原理与制度。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并不属于公司法意义的类别股,虽然其流通权利有差异。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是对既有合同条款的变更,应当符合合同变更的基本原理,非流通股股东遵从流通股东的同意、赔偿由此带来的损失,并且负担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在公司法上,这些合同条款变革原理表现为股东提议权、知情权、表决权以及异议股东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15.
要素禀赋差异与企业产权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契约的参与要素包括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不同要素的禀赋特征决定了要素所有权主体在企业内部的谈判能力,企业的实质是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一种递进谈判机制与过程。通过构建基于要素禀赋特征的企业产权博弈矩阵,发现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下的要素禀赋特征内生决定了企业的产权安排方式。因此,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刘恒科 《商业研究》2020,(4):139-145
现行法律和政策关于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农户享有完整收益权的规定,以维护农户土地利益和提升农地经营效率为目标。集体所有权的价值功能在于为集体成员提供平等的土地保障,但是,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使得农户分享土地利益代际代内不均等;集体不得参与家庭经营收益分配,加剧集体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家庭承包经营的低效率。从集体所有权的成员受益权能有效实现的视角出发,需要更新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确认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公平分享集体土地利益而行使的农地利益调节权,以及农民集体基于农户共享集体公共服务利益而行使的必要收益权。  相似文献   

17.
宋豫  吴宇 《商业研究》2002,(10):149-151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思维的起点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 ,对尚未出生的后代的环境权加以界定 ,提出未出生的后代的环境权这一概念 ,承认它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严重代理冲突、控股股东政府性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从公司过度投资的视角对管理层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4-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及其性质对于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货币薪酬激励还是管理层持股激励都起到了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而且,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在弱化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同时,还会强化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负面影响。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强化了管理层激励对于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弱化了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治理效应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不仅为现有文献关于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关联的结论分歧提供新的解释,对于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切实改进管理层激励契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从新的视角为我国股改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非个人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在于不断地流通。而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合同法+侵权法+技术措施为数据生产者架构了一个事实财产权的框架,在实现数据保护的同时加剧了数据锁定之风险,不能为数据流通提供行为预期。而数据赋权的意义在于,承认数据的事实财产权,并进一步将之塑造为实证法上的权利概念,从而为数据流通提供行为预期。数据生产者(包括单个数据生产者和数据集生产者)作为数据流通的发起者,在数据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而需要赋之以权利,通过法律上的激励机制实现数据流通。排他权是权利结构的核心,数据资源的排他权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商业秘密即可借鉴。对于数据资源排他权的塑造,其维度有二:一是通过合同界定出价值量相对完整的客体,即单个数据抑或数据集(维度广、种类多、数据量大);二是通过行为规范,即从来源合法和使用不违法两个层面构建数据利用行为规范。只是客体特定化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如可追溯日志)甚至法院确权程序(如果有的话)来确定。其结果就是,该项权利消弭了对世性,即有限对世,丧失控制即丧失权利。这样的权利设计既迎合数据资源属性,亦符合财产法原理。  相似文献   

20.
产权结构、企业契约和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的集合体,可分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两项。产权结构不仅便于明确各产权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也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与企业契约有效达成的前提条件。企业契约对产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是公司治理结构赖以产生的条件,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制约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迁,也制约着公司治理模式和治理绩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需要若干机制共同作用,才能满足公司治理的全部需求,保证公司治理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