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外汇》2006,(6):15-17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 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明显上升,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其中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令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全年预计可达1000多亿美元,更是引超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要深人研究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涵义、调节的重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84年经常项目出现大量顺差,外汇储备逐渐上升。第二阶段:1985年,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经常项目出现较大逆差,资本项目由逆差转为大量顺差,外汇储备下降。第三阶段:1986年经过调整,国际收支逆差已经缩小,并向基本平衡方向发展。 1985年我国经常项目之所以发生大量逆差,是由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不平衡与中国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永定 《中国金融》2007,(12):28-31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石油输出国。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这些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经常项目顺差分别为1840亿美元、1670亿美元、1200亿美元和39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金融纵横》2005,(2):35-38
自2004年四五月份,宏观调控的效果逐渐在各个领域显现,徐州市外汇收支出现了新的特点,累计跨境收支9月份首次出现顺差.截至12月底.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都由上年的逆差转为顺差,跨境收入增速高于上年38个百分点.跨境支出出现负增长.拉动外汇收支增减的原因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对2004年金融宏观调控给徐州市外汇收支带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2023,(15):77-79
<正>银行结售汇银行结售汇小幅顺差,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2023年上半年,银行结售汇总体表现为顺差,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后,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分季度看,一季度银行结售汇呈现小幅逆差;二季度由逆差转为顺差,尤其是6月份,尽管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但银行结售汇顺差82亿美元(见图1),大幅高于前几个月的月均规模。  相似文献   

8.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双顺差现象呈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或减少双顺差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减少双顺差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矛盾,本文拟通过分析调节双顺差与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冲突,诠释维护内外女的复杂性、艰巨性,并尝试探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调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连续多年的“双顺差”局面,即经常账户收支和资本账户收支同时顺差。这种情形在国际经验中并不多见。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并探讨未来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走向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的顺差情况,并认为这种局面的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弥补国内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不足,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连续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形成以持续较大顺差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朱庆 《西安金融》2007,(3):35-36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的局面,这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本文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认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与人口年龄结构有着密切联系,提出当前我们不能陶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美丽光环之中,要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隐忧,并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无论是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背景下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还是随着A股市场指数创历史新高在国内逐步形成的新一轮资产泡沫化压力,其实质都基于人民币币值泡沫问题。在理论上,人民币泡沫的出现不足为虑——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自然会引起币值上升,而升值会削弱本国产品竞争力并因此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可问题是,中国是否可能出现国际收支的真正平衡?是否仅仅因为本币低估而造成了国际收支顺差?问题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3.
对国际收支平衡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顺差型失衡,金融账户连续十几年的巨额顺差是造成这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我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最佳选择应是在减少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特别应注重加强多渠道的对外有效投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汇管理》2004,(3):42-43
200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结售汇顺差在上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速增长.给国际收支平衡和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较大压力.为准确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状况和变动趁势.全面了解外汇资金流入状况和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效应以及外汇指定银行收汇、结汇业务的合规性,打击非法跨境资全流动,防范涉外全融风险.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准确情况,外汇局于2003年9月至11月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外汇指定银行收汇。结汇业务专项检查。  相似文献   

15.
我国顺差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我国顺差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顺差对我国经济究竟是好是坏?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大的主要原因还是一般原因?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专家杨正位就此作过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较大净流入格局。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388亿美元,较2012年同期略有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2亿美元,而2012年同期为逆差368亿美元。2013年9月末,我国新增外汇储备3017亿美元,同比多增2378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双顺差"格局,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实体经济和投融资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表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的基础尚不牢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国际收支平衡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在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超预期冲击下,我国国际收支延续了自主平衡,货物贸易顺差带动经常项目顺差创下历史次高,基础国际收支保持较大规模顺差,有效对冲短期资本项下波动。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显示,在海外俄乌冲突风险外溢、美联储激进紧缩,以及国内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等超预期冲击下,202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基础国际收支强劲,资本流出增加但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博览》2007,(9):31-31
在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尽管人民币升值会带来阵痛,但升值是符合中国自身的长远利益的。 中国的情况相当特殊,在我国还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的贸易已经实现了持续的顺差,出现了资本净流出的现象,并且是持续的、大规模的双顺差,这在国际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但目前继续维持双顺差已不合乎中国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顺差,逆差是国际收支上的用语。国际间发生贸易往来,就有货款的收付,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的进出口货值不可能完全平衡,必然有差额的出现。如出口货值超过进口货值叫做出超,从国际收支来看,是收大于支,就形成顺差,其收支轧抵后的差额就是顺差  相似文献   

20.
净流入冲击“资本门” 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银行结售汇顺差加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其中,资本和金融交易项目顺差比例不断上升,成为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源,资本大量净流入已成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为遏制国际资本的过度流入和结汇,外汇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奖出限入:一是调整外债管理政策,合理控制外债流入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