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土地产权政策 (一)土地产权与土地产权政策 土地产权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的各项权利,从权利束概念的角度看,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赠与权、地役权等一系列权利。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土地完全支配的权力,其他的权利都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在中国购买房产普通住宅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商业用地年限为50年。  相似文献   

2.
闫月岭 《经济师》2008,(3):223-224
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允许土地产权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流转给予规范。土地产权制度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法权关系。但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国家在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应一并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纸上所设的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和租赁经营权等他项权利。否则,农地产权的结构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改革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将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变迁: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产权关系经历了从农户统一占有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到集体经济组织非对称地占有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再到农户占有土地使用权与国家占有土地所有权的变迁历程。在土地国家公有制框架内,频繁地探索与调整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及其权利内容,其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是农户至少应独立自由地直接占有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之间的关系是他物权与自物权之间的关系在农地产权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应当是所有权权能分离导致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通过法理分析以及实践运行总结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权利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缺乏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代理主体行为的有效约束;权利之间的权能边界不清晰,存在权利冲突;权利之间的权能配置不合理,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途径缺乏可靠保障。按照他物权与自物权的关系架构,作者提出: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代理人的权利,创新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明确权利之间的权能边界;优化权利之间的权能配置,完善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等是理顺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管理:"三权分离"与收益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玉廷 《经济问题》2005,3(1):21-23
实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三权分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按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取得相应的土地收入。绝对地租归中央人民政府,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归地方人民政府,平均利润归城市土地的实际使用者。实行“三权分离”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可以使城市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进一步清晰,有利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仍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侵害。从法理学的视角剖析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根源,主要有:所有权法人主体模糊、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土地征收法律条款存在重大缺陷等。并从明晰农地产权、界定征地范围、开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产权市场、拓宽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土地发展权内涵 土地发展权也称为土地开发权,这一理念最开始来源于采矿权可以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而单独支配。土地发展权就是发展(开发)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脱离土地所有权而单独利用的财产权。在土地利用水平较低的农业社会,人们通常认为占有了土地也就一并拥有了该土地上空与下部所具有的一切权利,这就是所谓的“上及天宇,下至地心”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8.
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私有以及倡导土地买卖、租佃自由,从对老区互助合作组织和党员买地、出租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到逐渐批判土地买卖、租佃自由,最后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组入社的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自由流转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都市型现代农业土地产权法律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合理的农业土地产权制度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奠基石。目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土地产权制度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土地产权权能不完整、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困境。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土地产权法律制度,需要尽快制定《土地确权条例》界定明晰的农业土地产权,制定《物权法实施细则》完善农业土地产权权能,制定全国性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健全农业土地产权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0.
集体所有制中,土地产权权利束被分解,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户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即使在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使用权可转让的现实背景下,农户也只享有部分处分权,其余部分归村集体和国家享有,这事实上决定了农村土地改革的走向.将土地所有权归国家,部分处分权归个人将有可能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最现实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
小产权房问题的本质是产权制度问题,即经济意义上的产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产权相互分离,经济意义上的产权没有被正式的法律制度承认和赋权。从产权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要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就需要通过分解和组合土地与房屋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等,同时引入"规划指标权",以此来扩大产权主体的范围,增加产权的权利内涵和创新产权规则,最终形成多元的组合式房屋产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土地制度的重要内容,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认为家庭是中国土地制度承载的主要主体,土地产权关系的分离是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土地所有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地区可依法以财产权为客体而成就权利抵押权。农村土地抵押乃权利抵押之典型形态,除所有权可以抵押之外,地上权、农育权、典权、矿业权和渔业权均得为抵押之标的物。农村土地抵押的本质乃权利抵押,其在法律上存在合理限制。立法者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法律政策,并在土地利用与土地保育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4.
1.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根本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赋予农民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是保护其土地财产和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条件。首先,必须重新界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必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农地产权安排的内在权利冲突及其在经济上的后果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农地承包制对农业投资水平和技术选择的影响。承包期限的延长对农业投入的影响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承包制不利于规模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需下放土地制度创新的权利并遵循地域差异化、产业差异化和所有权主体差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个“水到渠成”的经济现象.政府引导和前瞻性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土地所有权是土地产权的核心,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土地所有权主体,这正是导致中国土地财富极化和“大拆大建”的城市化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升级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对土地产权、财产权与土地发展权的相关概念的解析,最后阐明对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几点反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不断认识到把农业政策与人口政策联系起来的必要性。大多数的农业发展目标,如提高土地生产率、构建安全的耕作权利以及重新分配土地等被认为受到人口统计学条件的影响。同样,人口统计学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的趋势因农村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这些环境包括土地(产权安排)和相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地产权制改革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竹转 《经济师》2003,(2):180-181
如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稳定农民的长期预期 ,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思路 ,大的思路主要有三个 :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文章就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如何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户独立土地产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英辉 《技术经济》2003,22(1):19-20
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1、土地产权界定不清 ,主体不明确 ,集体所有权被虚化。《宪法》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但是对于农村土地 ,哪些是国家的 ,哪些是集体的 ,并没有明确规定 ,而且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主体也不明确。《民法通则》将产权主体赋予了行政村 ,而《土地管理法》将产权主体赋予了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农业部的抽样调查显示 ,实践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 ,各地差异很大。除中央政府之外 ,各级行政组织都对地权进行了不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实行以来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时现行农村集体所有权下农民承包经营权进行分析,认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下,存在主体错位、权能不全、主体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等弊端.将农村集体改变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不再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人的主体资格,通过不同环节确保农民对土地的保障权利和土地上的物权均得以各就其位,各自按照不同规则运行,以实现土地保障和土地交换价值.这是未来农村土地发展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