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1年,中国石油工业实现了新发展、创造了新业绩:国内原油产量在2010年首破2亿吨的基础上继续微增0.3%;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大关;炼油总能力达到5.4亿吨/年,比上年增长5.2%;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总长度分别达到2.13万千米、2.04万千米和5万多千米,两个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基地投入运行;境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8500万吨油当量,国内外资参与合作在建或筹建的多个大型炼化项目有了新进展.我国石油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资源基础更加夯实,市场份额稳步扩大,资源整合继续推进,战略合作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原油价格水平总体回落、国内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中国石油企业迎难而上,科学组织生产运行,强化管理,危中求机。油气勘探实现新增储量创新高,开发实现“油稳气升”;一批大型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油气战略通道和骨干管网全面推进,天然气业务持续快速发展,LNG资源进一步落实;国际油气并购创新高,海外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国内战略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显著增加。企业内部专业化重组持续深入,资产整合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节约替代、能源多元化不断推进,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好于预期。展望2010年,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石油工业将为“十一五”划上圆满句号,并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十二五”和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暴跌、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造成油品需求骤然下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攻克时艰,在困境中谱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全年共发现和证实了15个亿吨级油气储量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石油13.4亿吨、天然气6472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89亿吨,同比增长1.07%;生产天然气760.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3%。加工原油3.42亿吨,同比增长3.7%;生产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2.08亿吨,同比增长6.9%。大连石化千万吨含硫原油加工配套项目和青岛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开工建设,一批重要的油气管网相继建成或投产。大连、江苏LNG项目一期工程开工。2008年,我国各大石油公司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取得了新成绩,在国内则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以及大专院校的战略合作。企业内部专业化重组持续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节能减排、替代能源开发均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中国石油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国内外油气产量实现持续增长。全国新增查明资源储量(identified resources and reserves)为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生产原油1.87亿吨,比上年增长1.6%;生产天然气69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加工原油5.27亿吨,比上年增长6.6%;生产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合计)1.95亿吨,比上年增长7.2%。抚顺、青岛、天津、福建、四川、广西、独山子等千万吨级炼油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乙烯总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达到1024.78万吨,全国还有8套大型乙烯装置、740万吨产能同时在建。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国际合作取得了新业绩。伴髓兰郑长成品油管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线的正式开工,中国迎来了又一个管道建设高峰期。2007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持续深入地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储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一大批炼油和石化项目投产或启动,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全年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同比增长4.5%,生产乙烯941.2万吨,同比增长22.2%.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油气业务不断扩大,其他企业在海外石油领域的开拓也取得了突破.2006年,中国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管道建设继续顺利推进,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试点项目--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福建和上海LNG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2006年国有石油公司进一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可再生能源业务领域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2012年,全国油气新增探明储量继续较快增长,其中新增石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7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5008亿立方米;全国油气产量继续稳步增长,其中原油产量为2.0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067亿立方米;炼油工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5.75亿吨/年;全年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计达到2.82亿吨,同比增长5.5%。同时,炼化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油气战略通道和国内骨干管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原油管道868千米,成品油管道873千米,新增天然气管道超过5000千米;LNG接收站建设高速推进;跨国油气并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三大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并深入推进专业化重组;但受油气价格管制等因素影响,三大公司经营利润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  相似文献   

7.
2000年,中国石油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主要产品产量创历史新水平。全年实现利润894亿元,提前7个月完成全年利润300亿元的调控目标。生产原油1.63亿吨,比上年增长1.95%;生产天然气27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4%;原油加工量达到2.1亿吨,比上年增长15.2%;生产乙烯470万吨,比上年增长8.1%;生产丙烯426.4万吨,比上年增长17.9%:三大合成材料产量比上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先后在海外成功上市并持续重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也稳步推进上市。新体制将为新世纪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年,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油价跌宕起伏、经营环境变数增多、市场竞争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实施了改革与管理的新举措,出现了稳步发展、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以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相似文献   

9.
2003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上年相比,全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25.86%工业增加值增长21.31%,销售收入增长26.33%,利润增长38.63%,利税总额增长30.17%。油气勘探发现一批亿吨级油气田。原油产量达到16983.11万吨,增长0.6%;天然气产量达到341.28%亿立方米,增长4.6%。炼油生产在规模化经营上迈出可喜的步伐,初步建成了以镇海炼化为代表,包括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高桥石化、兰州石化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油厂。全国原油加工量24255.1万吨,增长10.47%,成品油营销网络继续完善。重点渍气合作取得新业绩。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加大科技进步工作力度,完善科技管理体系,荣获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展望未来,我国石油石化市场需求强劲,但是,油气供需的矛盾依然较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当代石油工业是全球性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其全球性的运作能力。中国石油工业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俄罗斯石油工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小文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4):24-29,111
受国际经济环境好转及油价上涨等利好因素影响,2010年俄罗斯经济逐步走出危机,能源工业稳步恢复,油气产业各项指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原油产量突破5亿吨,原油加工量2.49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2和5.5;原油出口量2.48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成品油出口增长8.3,至1.31亿吨;原油和成品油出口外汇收入分别为1290亿和6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0和48.3;天然气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6490亿和1791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1.2和6.4;天然气出口外汇收入4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在管道建设方面,2010年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和俄中原油管道建成投运,波罗的海管输系统二期线路工程完工,"北流"天然气管道开始建设,"南流"管道也与所有管道途经国签署合作协议。在油气政策方面,2010年俄政府编制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专项发展纲要,批准了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2020年前油气田综合开发规划,制订新的矿产资源开采税税率并继续推行关税优惠政策,逐步放开大陆架开发权。  相似文献   

12.
13.
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涉及技术、制度、贸易、生产和消费等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变。中国已量化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相当大的减排压力。低碳经济必将促进天然气行业加快发展,中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减轻国内油气供应压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将提高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未来竞争力,CO2封存和利用技术的突破可提高未来发展潜力,这些都是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机遇。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未来要面对增加油气供应和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从井口到车轮各个环节的低碳化要求将带来技术、成本压力,但目前企业在低碳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尚处于落后地位。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各有侧重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增效减排;积极研发低碳相关技术;因地制宜,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加强CCS和CCU技术的储备和应用;加强减排管理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石油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石油工业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和许多重大事件,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企业实现了从政府的附属物向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石油工业实现了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向全面开放的战略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石油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石油工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供应为中心,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公司化的改革取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要不断完善石油市场经济体系,继续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2015年,俄罗斯油气工业在欧美经济制裁及低油价的影响下,原油产量达到5.33亿吨,比上年增长1.3%;原油一次加工量2.83亿吨,比上年下降2.1%;原油出口量2.42亿吨,成品油出口量1.71亿吨,比上年分别增长9.8%和4.1%.天然气产量6334亿立方米,比上年小幅下降0.9%,天然气出口量185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4%.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进展顺利, “北流-2”管道项目签署合资公司协议, “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陷入停滞.俄政府推行进口替代计划应对制裁,调整油气工业税收政策提升财政收入,中俄油气合作进一步拓展.虽然近期俄罗斯油气产量不会明显下降,但石油公司收入下滑,资金缺乏,勘探开发投入后继乏力,后期资源接替问题将逐渐突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成效显著,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化工行业总产值5.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6%,化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全国原油产量2.03亿吨,同比增长6.9%;天然气产量945亿立方米,增长12.1%;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产量2.53亿吨,增长10%;原油加工量4.23亿吨,同比增长13.4%,一次原油加工总能力5.12亿吨。原油表观消费量4.39亿吨,对外依存度53.8%,同比增长13.1%;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070.3亿立方米,增幅15.9%;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45亿吨,增幅10.2%。2010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出口结构继续改善。但同时,该行业仍存在成本大幅攀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等问题。预计2011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但增幅比2010年缩小,价格总水平涨幅为10%,比2010年回落6.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存在的权责不清,项目建设阻力大、周期长,受托企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商业储备定位不清等问题,建议:1)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2)加快实施企业义务储备;3)从国家外交层面统一谋划并配套完善支持政策,将陆上管道运输建成稳定可靠的“流动性储备”;4)协调解决国家石油储备库保管费用不足、试生产费用来源不明确等问题,充分调动石油企业承担国家石油储备建设的积极性;5)加快石油储备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Enterprise groups in China's indust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terprise groups", the legal entries formed by a group of enterprise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ownership or under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ppear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reform so far. They have improved economic efficiency by reallocating the production factor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ectors. Responses of firms to market signals have also improved. In some case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enterprise groups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Despite these positive developments, the enterprise groups face the problems of unstable internal structure, unspecified ownership and continu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s long as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ownership is not properly tackled, the enterprise groups face a difficult and tortuous path.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Raymond De Bondt, Peter Noteboom, Ajit Singh, Reinhilde Veugelers, Richard Conroy and the anonymous referees for comments. Financial support from China-Europe Institute and the Research Fund of the K.U. Leuven (OT/89/5)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