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军 《甘肃金融》2004,(2):53-54
最近,我们对兰州市8个储蓄网点、40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2003年第四季度储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稳定,预期收入稳中有升;储蓄意愿强势不改,国债投资的热情下降;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消费信贷认可度提高;物价有所上升,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下降,且价格心理预期走高,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增强.……  相似文献   

2.
李军 《甘肃金融》2003,(11):53-53,72
3季度,我们在兰州市8个储蓄网点,对40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一次储蓄问卷调查,"非典"的影响已过,城镇居民储蓄、消费趋于正常.此次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对物价的满意度提高,预期收入稳中有升,预期物价趋升;储蓄意愿强势不改,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的首选,投资国债的热情下降;消费趋于正常,大件、汽车消费上升.  相似文献   

3.
根据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综合收入、物价和利率等因素,建立协整回归模型考察我国居民的储蓄收入弹性,并与美国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比较。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居民的储蓄收入弹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依然显著大于1,目前,对我国居民来说,由于人均收入依然很低,储蓄存款还是奢侈品,是穷人的资产选择。  相似文献   

4.
财经资讯     
《证券导刊》2010,(23):5-8
数字近6成居民认为物价高创10年来最高值中国人民银行17日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报告显示,居民投资意愿下降,储蓄意愿持续增长。居民对房价上涨预期弱化,观望情绪导致购房意愿下降。  相似文献   

5.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居民储蓄现状、结构及其增长原因。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增加、投资渠道不畅、预期收入不稳定是居民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重要原因。由于人均储蓄水平还很低,居民储蓄分布也极不均衡,目前,稳定居民预期、保持较高储蓄率仍然是必要的,一味地强调通过分流储蓄来刺激消费并不妥当。在未来收入、投资收益率和公共服务数量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才是适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2005年2月下旬,我们在浙江省内的杭州市、温州市、瑞安市的24个储蓄网点对1440名储户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00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城镇居民当期收入增长较快,对当期物价满意度上升,但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增收信心略有下降,对预期物价走低的信心转强;储蓄存款仍为居民的主要金融资产,居民的储蓄意愿缓慢上升,其他类资产比重则上升明显;民间借贷(私人借款)有所抬头;居民购房消费意愿仍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7.
资讯     
《金融博览》2011,(10):18-19
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未来上涨预期依然强烈2011年第三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未来上涨预期依然强烈;就业与收入平稳,未来预期谨慎;居民依然感觉当前房价过高,预期未来房价以"稳定"和"继续上涨"为主;消费意愿维持低位,储蓄意愿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江苏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物价加速上扬,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居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投资行为出现了一些变化。从人民银行南京分行5月份开展的2004年上半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情况看.当前居民收入提高,对未来收入预期较为乐观;对物价满意度下降,预期物价走势趋高;消费意愿有所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出现变化;普遍认为目前利率偏低,储蓄意愿减弱,购买基金渐成投资热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需求格局和储蓄吸收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将持续出现储蓄盈余,财政金融政策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扩大经济的储蓄吸收能力,维持可行而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扩张居民需求,需要注意居民预期的影响,防止储蓄率的过大变化。扩张企业储蓄吸收能力,需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并激发和保持金融部门的活力。中国财政应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利用国债政策吸收民间部门剩余的储蓄资源,货币政策的放松应关注长期的物价、汇率稳定,财政政策的放松要关注经济的持续均衡  相似文献   

10.
李军 《甘肃金融》2004,(7):59-61
最近,我们对兰州市8个储蓄网点、400户城镇居民进行了2004年二季度储蓄问卷调查.本次接受调查的储户中,办理存款的占57.5%(含转存),办理取款的占42.5%;办理人民币存取款的储户占97%,办理美元等外币存取款的储户占3%.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明显,满意程度较低,物价预期上涨压力还将居高不下;物价上涨对居民储蓄用途产生了影响;居民储蓄意愿减弱,股票、国债投资和消费意愿上升;居民资产趋向多样化,消费需求亟待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揭示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最优储蓄增加.随后,我们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居民储蓄的作用都是显著的扩张性影响.根据现阶段中国居民高储蓄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的事实,并结合原因探索,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有效利用现阶段人口红利和居民高储蓄以及降低未来居民储蓄倾向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韩城58个城镇储户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预期收入信心较强;居民投资意向持续看涨,股票、基金等高收益金融资产占比再度陡升;储蓄意愿明显下降,消费倾向略有回升;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明显降低,物价上涨预期增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许多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本文试图从预防性储蓄理论出发,联系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和变革来解释这一问题。该理论认为储蓄的主要动机是预防意外事件,当人们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时,就会进行预防性储蓄。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预期未来收入不确定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揭示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最优储蓄增加。随后,我们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居民储蓄的作用都是显著的扩张性影响。根据现阶段中国居民高储蓄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的事实,并结合原因探索,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有效利用现阶段人口红利和居民高储蓄以及降低未来居民储蓄倾向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 储蓄高增长一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人民银行出台对储蓄利息收入征税以及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逼近10万亿元,达9.93万亿元。8次降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的根本原因,只看到居民储蓄存款多,却没有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资讯     
《金融博览》2011,(19):18-19
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未来上二涨预期依然强烈2011年第三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偏低.未来上涨预期依然强烈,就业与:IRA平稳,未来预期谨慎;届民依然感觉当前房价过高,预期未来房价以“稳定”和”继续上涨”为主;消费意愿维持低位.储蓄意愿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17.
据2006年第四季度四川省2000户消费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对后期收入增长预期乐观;对物价感受的满意度持续四个季度下降,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居民股票、基金投资大幅增加,储蓄和一般消费意愿下降,但后期购房、购车意愿较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形成原因的分析,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并不完全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形成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体制性变革、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外部投机资金入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由非生产力因素形成的居民储蓄,并不能作为居民真正财富的代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改善我国居民储蓄结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刺激消费,使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的实现路径,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MIU模型框架,分析消费和储蓄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发现居民越重视当期消费,则货币流通速度越快,而居民越重视货币持有量(储蓄),则货币流通速度越慢。中国货币流通数据显著慢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具有高储蓄的习惯,对未来生活的保障比当前的消费更让国人看重,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居民则更看重当前消费,对储蓄的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20.
曹文炼 《金融研究》1991,(11):23-26
关于储蓄的讨论中,迄今至少提出了三种涵义的储蓄:一是国内总储蓄,即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储蓄之和;二是广义的居民储蓄,是居民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全部节余,包括居民的各种金融资产、手持现金和实物资产投资等等;三是狭义的居民储蓄,指居民在银行的各种存款,由于它日益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焦点之一,因此也是目前储蓄争论的热点。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居民储蓄,必要时兼及国内总储蓄和广义的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