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和柏拉图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的国度里,在道德起源问题上具有相似性,都认为人本性善。本文通过对孟子、柏拉图“人本性善”思想相同点的阐释,旨在挖掘二者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事业的现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说明了人性之善的真正来源,认为只要遵循着人的本性,按照中和的思想去待人处事,必然就是善的。  相似文献   

3.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4.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善,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善是指爱人类的观念且从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吴晓枫 《商》2012,(11):138-138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地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乃至风俗习惯上,他的印记无处不在,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这里包含了人性,在人的自然本性上出现了分歧,其实从本质上说,人性并无善恶之分。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化性起伪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货币是人类驱利性的重要标志.人性的张扬历史地选择了货币,货币则以自身所具有的对矛盾的承荷和平衡的能力与品格及其张力,成为人性生成与张扬的栽体.货币转化为资本后的逐利本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伦理道德的颓废和堕落,在促进人性趋善的同时也造成人性异化趋恶,即产生权钱交易,滋生社会腐败;产生人性异化,塑造货币单面人;产生货币拜物教,腐蚀人的心灵等.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注重人的金钱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转变.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都认为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哲学是人本的、非自然的。而孟学作为儒学的重要部分,与儒家的基本思维倾向和理论特征是一致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孟学是把“人性善”作为理论基础的关于人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虽然不断有人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斥责,但始终不能抹杀其理论光芒,而它之于道德实践的意义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所言:“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等理论。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均对后期儒家哲学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2)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须蕴含人性伦理,人性决定着法律的制定,是衡量法律的标准,正确认识人性善恶是检验法律的标尺之一。纵观世界主流观点,无外于人性善论与人性恶论。笔者赞同另一种非主流观点,即人性亦善亦恶论。  相似文献   

11.
李辉 《江苏商论》2004,(6):90-91
管理思想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上,因而管理模式的选择应该以人性假设为前提。本文剖析了我国的人性观,结合基于人性假设管理模式选择流程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孟子把仁政安放在人先天所固有的仁心的基础上,认为君王应该或者能够以怜悯同情和爱护他人之心来处理国事民生,即所谓的“发仁施政”。 在孟子关于仁政的学说中,仁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出发点就是人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同情、怜悯他人之心,是人的内在的本性。  相似文献   

13.
孟庆祥 《商界》2014,(7):100-103
自古以来,窥测人的本性就十分令人着迷,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到西方哲学,再到各种宗教,大多数都是“人学”,每个人也有自己关于“人”的看法和观点。但是,我认为,只有从动物和进化的角度才能看透人性的真相。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截止到现在,我们所描述的都是人的共性,主要偏向生物属性。  相似文献   

14.
真谛与俗谛     
纪华传 《三联竞争力》2006,56(10):70-70
“慎独”是儒家关于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功夫之。慎独之“独”其实不只是闲居独处,更深的意义是指人的意念或者动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顺性而动,则其意念与动机必然是善的。善与不善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秉承天命,按照天命赋予人的本性行事,就是善的;逆天命违本性而行,就是不善的,只要违逆天命本性的,即使未形诸于外,意念已经发动,他人不知,自己却知。因此需要时刻警醒自己,要通过内心自省来使动机与意念善良而合乎道。  相似文献   

15.
认为"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人"假设在对人本性的认识、适用研究领域、适用时限和适用人群等方面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局限,因此应从人性、经济伦理、制度等角度出发对经济学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促进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4):118-119
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修养论。他一方面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论;另一方面又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和道德修养论。荀子认为恶在礼仪法度的制约下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经过道德修养"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的道德修养既是一种重学慎思、积善成德的修养功夫,也是一种全粹为美的完美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及其管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坚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恶"。虽然他们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但三者的人性论共同指向了"人性可塑"。基于他们的主张,儒家管理哲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德礼并行和修己安人。  相似文献   

18.
<正>企业的善、商业模式的善,在于以爱和善良的心看待员工和合作伙伴,在于唤醒员工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更在于在共生的博弈中寻找平衡机制。今年9月初考察以色列创新,我就善的问题,两次请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约翰·奥曼教授。他回答说:我也倾向于以爱和善良的心看待一切事物。但是,我们只能回到现实,我们只能从现实中的人出发。现实中的人,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的社会活动,背后都有一个利己的本性。从利己的本性出发,他们有一种套在行为中的平衡机制。激励的结构可以设计,但是不能离开个人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19.
善恶之分     
荀子的人性论,其立足点是区分人性的善恶问题,并进而说明人性是如何由本能之恶,最终归之于善的。可以这样认为,荀子之所以要首先区分性与伪,是要来说明善与恶的问题,所以他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现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有着相关的理论研究,孟子就是儒家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在价值观上尊从孔子的“和为贵”的理念,从人性善,修身养性,仁义论等方面来阐述其“仁”的理念。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