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评级机构虚高评级以及频繁下调主权评级等行为造成并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各国政府以及实务界要求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美国明确了SEC对信用评级的监管责任,要求促进信用评级业的竞争,并认为评级机构应当适用于与审计师类似的法律责任和公共监管。欧盟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也由"遵守或解释"模式转向行政监督。我国需要优化配置政府监管与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权力界限,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利用信用评级降低信用违约发生的概率,防止金融网络传播或放大信用风险;避免法规对信用评级的援引,激励大型金融机构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结构性金融产品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和具体契约特征相关风险评级监管;探索利用"双评级"、投资者付费等模式以及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等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信用评级行业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直到次贷危机之后,信用评级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与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陆续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进行探索并逐步付诸实践。我国评级行业起步较晚,囿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评级监管体系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本文以评级监管改革领域的典型——美国、欧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信用评级监管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监管主体的设置、市场准入、业务规范和执法检查等方面,对我国评级监管框架的改革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过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目前还未平息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已然成了欧美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之一。从发展初期评级机构赢得来自市场给予的"守门人"尊称,到百年之后受到国际国内责难,被戴上了脚镣,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进路有几多变迁?欧盟近年来对评级机构监管重大改革重点意欲何为?鉴于信用评级业在各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评级业面临被外资评级机构掏空之虞,本文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若干有利于我国评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高度垄断、严重的"顺周期"现象、利益冲突、金融市场及监管当局对评级的严重依赖是当今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目前美国信用评级业形成了以行业自律为基础、NRSRO注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直接监管相结合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及监管变迁对我国的启示是:应逐步打破国际评级市场完全由美国评级机构垄断的现有格局,必须逐步构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本土评级体系,并将本土评级体系的培育与国内债券市场建设、"走出去"战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降低国内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信用评级行业竞争和规制:美国的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高度集中,标普、穆迪是评级市场的统治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的指定以及基于监管目的广泛使用NRSROs概念导致评级行业的准入壁垒。声誉资本、网络效应以及评级透明也是影响信用评级行业竞争状况的因素。为了增进评级行业竞争,美国已经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并正在酝酿新一轮的竞争规制措施和改革方案。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美婷 《金卡工程》2010,14(4):149-150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失灵,深感绝望,于是,改革与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盟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经济体,对于信用评级的倚赖不言可喻,危机后也加快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009年REGULATION(EC)No 1060/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September 2009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的出炉,就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及登记制度有了明确规范,且就信用评级的监督、发行与利益冲突的避免均有严格的规范,本文即就此加以说明,期该法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资信评级业NRSRO监管模式和最新发展,并分析总结了近年欧盟和IOSCO等其他国际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评级业监管改革措施;从金融系统工程的理论分析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和欧盟的最新资信评级业监管实践模式,并针对我国资信评级业监管现状,从监管内容、监管工具、监管程序制度的三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推手,社会各界均呼吁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欧美迅速出台了新的法规强化监管。但加强评级行业的监管能否改善评级质量,学术界却看法不一。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监管,可以改善评级质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非对称性监管优于对称性监管。美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是次贷危机前评级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需要采用非对称性监管模式,加大复杂性金融产品评级的监管力度,防止评级高估,提高评级质量。  相似文献   

9.
朱悦蘅  叶兵 《西南金融》2011,(12):70-73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失效"的教训,正在推动着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新一轮改革。如何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预警功能是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解析信用评级机构角色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法律监管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法律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司法部决定以欺诈罪名起诉标普,既是对全球遭受其害各个经济体多年质疑呼吁的回应,也是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暴露出的次贷危机中利益冲突、评级方法缺陷、评级过程不透明、缺乏竞争,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等问题引起美国政府关注的结果。全球许多经济体由于受到信用评级级别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冲击较大,对信用评级实施有效监督纳入日常监管议程,并出台相关法案制约不法行为的发生。对美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历史影响和改革方向进行了详尽分析和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博览》2013,(13):50-50
欧盟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新规则6月20日正式生效。根据新规则要求,要对并未主动申请信用评级的欧盟成员国评级,评级机构一年最多只能采取3次评级行动,对国家主权信用的评级结果则必须在周五交易市场闭市后公布,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减少评级结果对市场波动的影响,评级机构在欧洲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  相似文献   

12.
《甘肃金融》2011,(8):1-1
2011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调低美国信用评级,早在今年4月就已经初显端倪。4月18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7月14日,又将美国的3A信用评级列入信用观察名单。所以,8月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降级应是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评级起源于金融市场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需求。与美国相比,欧洲信用评级业的起步较晚。本文对欧洲评级机构的发展和监管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欧美评级监管框架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国外评级的研究将有益于我国信用评级的规范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争论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永明 《上海金融》2007,(12):57-61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信用评级监管的NRSRO制度及其引发的广泛的争论,认为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要整顿我国目前信用评级的市场秩序,就需要统一监管机构和监管标准,建立完善的评级认可制度,并运用法律的手段实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评级机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尚未建立明确的上位法依据,对于利益冲突、信息披露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本文对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进行研究,并与我国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及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评级机构独立性、加强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手段,功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有效平衡和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质与其享有公共管理职权之间的矛盾将是评级监管改革主要内容。探讨当前评级监管和评级收费模式改革趋势,有助于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朱莺 《上海金融》2005,(8):62-63
本文拟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评级原则的分析对比,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信用评级工作发展的相关建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著名评级公司评级方法原则,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评级指标体系,加强信用评级结果应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功”与“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毫无疑问,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失察的责任,然而,信息获得的相对有限性,基于历史、模拟的情景假设也令评级方式存在着客观局限。如何恢复信用评级机构受损的社会公信力,文章从变革评级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和加强政府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应坚持“政府驱动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中美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脉络,从评级机构、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分析两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认为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原因在于评级机构重视市场声誉以及监管机构注重加强引导与监管。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注重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治理,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国内外影响力;同时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统一的外部评级机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与通货膨胀一样,评级膨胀具有持久的、螺旋上升的和影响深远的危害性。信用评级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风险措施,典型的信用评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所导致的风险与威胁主要来自于"信用评级膨胀"。而究其根本,评级膨胀的大规模泛滥最终得益于美国两大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规范霸权,以及由美国评级机构所垄断的国际评级网络。由于存在激励促使他们逃避基于评级的监管,因此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并一定会催生评级膨胀。因此,评级膨胀只是表象和媒介,双评级规范和网络效应才是美国评级霸权的最终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