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管人》是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部戏剧奠定了品特作为二战后英国最重要剧作家的地位。本文以语言哲学家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分析《看管人》中的对话,从言语行为角度看戏剧意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文章运用该理论并结合高职院校听力教学需求,以近年听力理解考试短对话的真题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和引导高职学生根据语境去推断和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中一些话语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它隐含在表象下的真实意图,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依托转喻理论与事态场境理论,对言语行为进行了以下阐述:转喻是言语行为生成和理解的内在机制;事态场境理论是对言语行为的转喻机制进行描述的工具;事态场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转喻整个言语行为,转喻的力度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各部分距离场境核心的距离,二是语境。通过以上论述从而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对言语行为的生成和理解做出科学性的解释,是语用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取情境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习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男女学习者的习得存在以下差异:1)女性的表达因为更多地使用起始行为语和辅助行为语而显得更为礼貌;2)女性对请求行为的强加程度这一语境因素更为敏感,她们在所用情境中都比男性更多地使用了辅助行为语;3)当对话者之间关系较近,请求强加程度低时,男性对异性受话者更多地使用了起始行为语。  相似文献   

5.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文章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出发对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解释,以期正确认识和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理解人们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6.
由于文化价值观不同,中英请求言语行为能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论文先尝试阐释中英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然后对各自的行为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加强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感知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翻译跨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译者的身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并探讨了译者为促进文化交流所应具备的对话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语言交流中,人们常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语言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语言学家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对外语学习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论文从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交际问题进行解读,并就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独白型话语在思想艺术、意识形态和官僚组织中占有强烈的统治空间,从而整个现代社会都弥漫着“一个意识,一个观点”的斗争与排斥状态。巴赫金分析了独白型话语的统治境况及其特征,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独白状态,试图建构对话理论来解决社会困境。他用参与性思维概念和应分概念来规范对话主体;前者促进对话者内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融合,促使对话主体以内在行动实现社会责任,解决了现代社会行为动机和行为产品间的鸿沟所导致的危机。后者将对话主体建构为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唯一的不可不为性的责任承担者,规范了对话主体的行为心态模式,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现代人的责任危机,为对话理论的建构打下了概念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0.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对其言语行为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离不开对其哲学活动的了解。其言语行为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是克服传统语言的简单化的技术基础,是十分精细的且主要是经验性的语言分析。该理论的认识意义在于使人们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拒绝言语行为具有潜在的面子威胁性。拒绝言语行为有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拒绝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与礼貌之间存在正态关联。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也影响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人际意义是通过交际双方的互动协商实现的,揭示间接言语行为的协商功能对阐释其人际意义具有重要意义。间接言语行为的本质与理解过程决定了其本身的可协商性;而语言形式与言语功能的不对应性赋予了间接言语行为双重功能,使交际参与者可以在不同层面对交际意图进行协商。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及其表现形式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简要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同时,阐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从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过程出发,着重讨论了英语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表达方法和技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间接言语行为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一种重要语言策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英汉语两种文化在文化惯例、语境暗示和情感蕴涵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差异,导致交流产生障碍,这是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John Langshaw Austin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数据证明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大量存在,以HSK听力试题为蓝本,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证明了听力教学中同样有很多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从取效行为的角度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揭示公示语翻译的关涉因素。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除了应该关注其行事行为之外,还应该考虑其取效行为。把移情思维和跨文化意识作为实施取效行为的手段,说明其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行为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同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过程中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起着特殊的辅助作用。文章着重讨论非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对话理论(Dialogue Theory)是一种哲学理论,也是一种文艺理论,在西方理论界享有盛誉.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有助于深入理解对话教学本质和对话教学的必要性,并可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哲学理论,它聚焦于自我与他人关系,而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存在意义、自我主体建构离不开他人视角,离不开与他人对话交流,对话是人类生活实质,在人类一切行为中都存在对话.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建构,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在教育对话中,他们的智力潜质才能得到开发,他们的人格才能外显并得到教育资源的关照.作为文艺理论,它仍然体现着哲学思想,但文艺的固有元素还拓宽了对话的视域,在探讨对话教学时也增加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语用学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起,使语言学研究注重以语言行为为中心,注重语用,确立了新的研究语言观"言语行为理论",并在20世纪中叶受到各界学者的普遍追捧。21世纪的今天,这一理论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教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英语语言教学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指导而不断变革与创新,并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承诺”和“威胁”为动态博弈中的言语活动,博弈中的“承诺’’和“威胁”是人类特殊的言语行为,博弈论给出了可置信的“承诺”和“威胁”的利益条件。本文以“承诺”为例,使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作为言语行为的可置信“承诺”必须具备的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