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收支顺差视角研究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认为建立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之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宏观调空的重点不应该是一味消除流动性过剩,而应该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风暴“寒风”之下,广东省的管理者们开始出现在广东各地进行现场办公。11月初,在以推进“双转移”为主要内容的“第五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广东省副省长佟星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并介绍了广东省的经济现状及以产业、劳动力转移为核心的“双转移”战略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是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政策,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先行地区,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现状,挖掘其管理上存在的规划、招商融资、人才等诸多问题,从政策扶持和创新两层面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以提高广东省工业园区的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后,由于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其产业的发展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政府适时提出了产业转移升级的各项政策,投资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部分地区前期的巨大投资收效甚微。文章将针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详细分析原因,说明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产业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GDP连续24年全国第一,为了突破多年来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GDP连续24年全国第一,为了突破多年来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广东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使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7.
借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契机,广东省政府推行了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为导向的"双转移"战略,该战略的出台有其内在的推力与积极意义。经过6年的发展,"双转移"战略的效应逐渐显现。文章试图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广东省产业区位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以此解读"双转移"战略对广东省产业格局的发展和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与劳动力就业扩张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雯 《特区经济》2007,(3):43-44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数量众多,一方面,要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产业集群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用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的产业集群程度与劳动力就业扩张的相关关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产业集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燕  李婉丹 《南方经济》2011,29(12):70-78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则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广东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产业转移转出地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东西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效果没有珠三角地区明显;从就业效应看,东、中、西翼均有扩大。同时,产业转移缩小了四个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重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空间现象,城镇化战略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发展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发达省份广东省所属的欠发达地区粤东北的梅州市为例,利用计量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实证城镇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的结果从人力资本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找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空间转移、城市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城镇化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汇率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产业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2005年起,省政府实行"腾龙换鸟"、"双转移"战略,积极推动地区产业转移升级。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探析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珠三角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收益最大化;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生存环境恶化,借助转移升级,重新焕发活力。产业升级转移过程,好比露珠滴入平静水面,形成"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12.
香港澳门地区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广东,珠三角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受资源、能源和劳动力成本高等制约,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和优化升级;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仍停留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是初级阶段。基于产业梯度转移原理,在产业链分工合作层面,粤港澳合作模式应当创新:港澳地区主导营销服务型经济;珠三角力求成为研发设计中心;通过产业转移,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定位加工组装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昊  董杨  都沙 《特区经济》2006,(12):247-249
重庆传统部门劳动力数量多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转移速度变缓,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制度工资的提高推迟了转折的拐点出现,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转移中呈现倒“U”型趋势。为此,我们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以期为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获得的启示,从产业关联配套与集聚力、第三产业拉动力、产业技术提升力、劳动就业促进力、产业转移的持续力五个方面对产业转移在工业结构高度化中的推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构造了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示例作应用说明,为更好地总结广东省产业转移成效、推广发展模式和创新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 ,就业压力大 ,解决的办法有 :发展适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就业人员 ;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设法延缓人力资源过剩带来的压力 ;向外转移劳动力人口 ,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劳动力资源内部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张颖 《科技和产业》2019,19(7):29-32
为优化粤北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收集2013—2017年粤北山区5个城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四大维度的统计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其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生态位扩充程度进行评测与排序。从分析结果可见,韶关综合生态位排名第一,为粤北山区旅游城市中的双核心城市。韶关、梅州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处于扩充状态,其区域旅游业影响力日益增强。通过粤北山区旅游生态位综合分析,可见要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平台,致力于产业集聚与优势互补,注重旅游经济投入与产出比优化,从而实现弱势旅游地的突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广东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祥 《特区经济》2008,(11):30-32
广东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突出表现在珠三角与广大山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从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静态和动态方面分析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及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促进广东区域经济整体、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实现非农化所面临的投资约束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梅  桂徐雄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58-61
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现有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过剩,再加上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因此,要让农民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唯一的选择是非农化,即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如何选择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非农化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城市化和发展小城镇。文章从城市化的投资约束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小城镇依然是实现非农化的必由之路,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