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唐家湾位于珠海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古镇,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众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特别是用自身的行动在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践行了中国人的现代性的发展.唐家湾人之所以能在人的现代性上率先迈开一步,主要是因为:唐家湾位居海运的咽喉,得航运畅通、出洋贸易务工便利之先;唐家湾镇是一个移民地区,兼容并蓄,南北文化在这里实现交汇;唐家湾毗邻澳门,促使唐家湾人率先接受市场经济,思想开放;唐家湾人保持着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时,唐家湾人在践行人的现代性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观念的现代变迁,亦为当今中国人的现代性的塑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2.
透过唐家湾一个个工地所掀起的黄色尘幕,隐约可见一个“科技创新海岸”的雏形——珠海市政府与清华大学日前就珠海清华科技园的签约,成为这个新海岸的点睛之笔。 当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和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启动了珠海北部沿海10平方公里“大学园区”的同时,也为珠海的软件产业铺上了红地毯,中国工商行珠海软件园、哈工大珠海新经济资源开发港、珠海南方软件园和刚刚签约的珠海清华科技园先后踏上了它,加上原有的广东珠海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唐家湾正在形成一条软件和高新科技的产业带。 在“科技创新海岸”…  相似文献   

3.
珠海近现代历史名人与珠海人精神品质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珠海涌现出大批知名人士,这些名人开风气之先,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为近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留下的优良历史传统塑造了近代以来珠海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开放包容、爱国爱家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你随处可以见到"红".中国红是中国颜色,是中国的符号乃至精神皈依和文化图腾.尤其是近代.中国人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对历史时期中国城市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城市体系研究,受限于历史时期城市人口的获取难度,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选取了近代中国若干套较为可信的城市人口数据,同时以施坚雅城市数据和中国旧海关贸易数据作为验证,对近代中国的城市体系从位序规模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发现,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分布,在某些年份趋近于位序规模标准曲线。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面积广阔而历史悠久的大国才会出现的较为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通过与欧洲近代早期城市体系的对比研究,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城市体系进入了农业社会末期"成熟"而稳定的状态,即使经过了大规模战争和政权更迭,城市体系仍旧保持着极大的历史稳定性和惰性。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趋向.价值观形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文化有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形态,价值观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处在社会文化中核心与统帅的地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自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孔孟儒家学说为理论指导,一方面健全以等级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组织制度,另一方面用伦理中心的价值原则、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教化子民".上行下效,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齐集孔孟旗下,进一步倡导、发展儒家理论.这样,中国社会发展到了近代,儒家文化、儒家伦理、儒家价值观早已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与神经,成为所谓中国人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7.
宫崎市定"宋朝近世论"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部分学者以其为基础探讨宋代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史学者批判这一理论是欧洲近代化言说的亚洲版。那么,该理论与欧洲近代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本文从宫崎的时代区分论入手,探讨其理论框架的特点以及"宋朝近世论"提出的意义为何。迄今为止的历史理论,都是预设一个"他者",然后将其相对化,借此强调自身言说的正当性,但这种思路正是欧洲中心观的反映。宫崎的中国史论基于世界史的立场,重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而诞生于宋代的中国近世文化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这里没有相对化的"他者",有的是覆盖地域间文化距离的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在这种重视地域平等和交流的史观之下,中国历史的逻辑把握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臧轶楠  宋永红 《黑河学刊》2013,(2):59-60,62
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承载体,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徽府首邑",见证了天津近代的繁荣和辉煌。现从沿袭天津租界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依托于天津租界而形成的现代公园的文化内涵,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进行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9.
宫崎市定"宋朝近世论"是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部分学者以其为基础探讨宋代的问题。与此同时,思想史学者批判这一理论是欧洲近代化言说的亚洲版。那么,该理论与欧洲近代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本文从宫崎的时代区分论入手,探讨其理论框架的特点以及"宋朝近世论"提出的意义为何。迄今为止的历史理论,都是预设一个"他者",然后将其相对化,借此强调自身言说的正当性,但这种思路正是欧洲中心观的反映。宫崎的中国史论基于世界史的立场,重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而诞生于宋代的中国近世文化就是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这里没有相对化的"他者",有的是覆盖地域间文化距离的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在这种重视地域平等和交流的史观之下,中国历史的逻辑把握也就有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起伏多变,中国的现代陶瓷出现了明显的文化缺失。这使得我们当代陶瓷人肩上无形中担负起了弥补近代中国陶瓷发展空白、让传统陶瓷工艺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陶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历史课题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国门打开之后。在“救亡压倒启蒙”的主旋律下,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坎坎坷坷,任重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徘徊,恰恰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谋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两难困境,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就是要试图摆脱这种困境,这一现代化过程同时构成了近代政治文化本土化探索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优秀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热情推介招远市传统村落群的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罗德胤说,大自然的禀赋、世代农民的创造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令招远辖区内形成一个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独具山区特色、具有重大保护利用价值的传统村落群。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沧桑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青海红色文化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和理论内涵,彰显着时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海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通过对解决这些困境的路径进行探究,增加青海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托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在新时期,历史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挖掘和提炼,方能更好地服务现今经济、社会发展。因"鬼城"闻名世界的丰都县,其"鬼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但该县正是基于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将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以"尚善丰都,唯善呈和"的全新理念,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和变迁,是一种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和变迁[1].这一过程体现了由传统法律向近代法律的过渡,它是从晚清大规模修律拉开序幕的[2].在这一过程中,沈家本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归安沈寄(家本)先生为中国清末民初的法学大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奠基者,其宏功伟业素为国人所共知"[3].他"使肩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古老中国从传统法制的桎梏中挣扎出来,并为其创设了一个现代化法律的完整架构"[3].要考察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就需要对沈家本在晚清修律的思想与活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贺大卫 《魅力中国》2011,(17):281-281
买办阶级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阶级,其在历史上曾经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要谈及近代历史或者政治,都不能忽视其在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专门探讨和研究了当时的社会各个阶级,本文仅从其中的一个对中国革命起着阻碍作用的阶级——买办阶级出发作为切入点,分析该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认为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下,普世价值论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史的思想武器。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宣扬普世价值提供历史论证和依据,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及制度。  相似文献   

19.
崔伟临 《科学决策》2003,(10):38-41
珠海重奖所引发的思考 珠海重奖利大于弊.当珠海实施重奖后,在不少的学校和家庭中,奖励一时成了那里关心的话题.珠海重奖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重奖是物质的,经济的,但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它是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名和利,精神与物质,政治与经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知识分子当然也不例外.珠海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这一举动应当讲是为我国奖励机制的今后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但与此同时,珠海也成了众矢之的,一些人表示了忧虑,甚至是反对的意见,主要是涉及国家负担、评选公平性和贫富分化问题等.对此,不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开启的中国千年未有经济大变局的空间形态及其内涵,是海内外学界关注已久但似乎仍模糊不清的一个"世纪命题"。本文在前人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代中国"口岸—腹地"格局上"地域化经济"现象的线索,以华南地区为例剖析单个地域化经济体形成,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多个地域化经济体的全国性组合,最后尝试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三个层次,由此回应冀朝鼎对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新变局的"世纪之问"。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可描述为发端于"口岸—腹地"格局上的地域化经济体及其全国性组合,其内容则表现为以"地域化经济体"为载体的区位价值发现与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的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的属性与涵义,同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变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