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寻找中国技术”这一站停泊的是青岛。得天独厚的山、海、城,孕育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粲然开放的“五朵金花”。
江西路11号,我们踏上的是一个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办公场所。就是在这个地方,海信开始出发,最终终结了中国自生产彩电以来全部依赖外国芯片的历史,一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彩电“芯”呱呱坠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4.
5.
6.
21世纪是数字的世纪。数字产品已经不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因此而瞬息万变。数字电视、数码相机、MP3、数字电影、数字手机……当我们醉心享受数字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便利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字产业所改变。生活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7.
8.
市场是检验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人才素质的唯一途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启动"创新产品战略",培育市场竞争优势,是一条必经之路。
在此方面,成功的企业是如何做的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海信电器公司,关注一下它的产品创新情况。
2000年5月,在海信公司的大院内,出现了这样一个景观:来自全国各地商家的提货车辆在仓库门前排起了长龙。海信的纯平彩电供不应求,已经脱销。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汤业国副总经理只好为那些暂时提不到货的经销商发去了致歉信,解释缺货的原因。
据了解,海信纯平彩电宣布降价仅半个月的时间,其纯平彩电就销售了1.2万台,一举跃居中国纯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榜首。在纯平彩电热销的带动下,海信电视的整体销量有了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在家电业厮混日久,记曾多次采访过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在记眼里杨云铎是位营销全才,彩电、冰箱、空调,涉及海信家电板块他都一一挂过帅。他性情爽快,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这一点似乎很像海信这个企业。每一次采访他都很配合,虽然他语言朴实。他是一个喜欢发问的人,这让采访往往会变成一次气氛轻松的讨论。谈企业、谈市场、谈营销,也许谈什么都可以,但对于他自己,却是从来不愿谈起,尽管他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如果不是因为双方的“婆婆”——山东省政府无意间走漏风声,两大上市公司青岛海信集团与济南浪潮集团的“热恋”本来是可以不动声色地继续进行的,但如今这已不成秘密。没有人说得清到底谁更需要对方,因为这场戏的两大主角实力都不弱:一位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排名第八,一位曾是当年中国IT业的元老级企业。在旁观者眼里,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显得多少有些冲动。有人预测,海信与浪潮将以接近150亿元的总额创下近年来中国企业合并的最高纪录,一头号称中国第一电子信息集团的巨鲸将在年底前浮出水面。但这一切会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4.
15.
16.
1998年12月,科龙创始人潘宁悄然离任。从王国端执掌科龙开始,到屈云波北兵南降,再到顾雏军高调接手,科龙始终处于多事之秋。八年来,科龙从一个如日中天的中国家电企业,沦落成资本玩家的掌上玩物,欠债累累,屡遭兼并,其情其景,令人嗟叹。中国企业因并购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者,早已屡见不鲜。海信对科龙的收购会是怎样一种结局?关心者众,观望者也大有人在。进入2007年5月,海信收购科龙已经600多天。在这600多天中,一向以稳健经营著称的周厚健给科龙带来了什么?风雨飘摇中的科龙又让海信承受了什么?2007年4月6日,海信人接受了《新财经》的采访,记者带着许多人对海信的猜测、疑惑,但更多的是关注,走进了顺德,走进了科龙。 相似文献
17.
国际化进程趋势加快,中国企业在市场拓展的时候一定会遭遇国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全新问题。像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知识产权的滥用,倾销与反倾销。垄断与反垄断等等。这就要求国内的企业一定要了解其中的游戏规则,一定要研究并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否则,等到问题来临的时候将是一脸的茫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彩电业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到上个世纪9O年代后期,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由于中低端彩电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以价格战为代表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整个行业进入“超微利时代”,此时的中国彩电业可谓是诸侯争霸、狼烟四起。 相似文献
1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信集团”)被美国权威机构评为全球电视五强,连续两年获评“全球最有可能成为顶级企业的公司”。今年前4个月,全集团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46.5%,出口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0.6%,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