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描绘了一个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通过对刘-费-拉的二元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回顾中国二元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为了促进二元经济一元化而采取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改善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就是千方百计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这其中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尤其重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让农民真正的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对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市场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持续发展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反过来又是加剧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直接原因,要推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必须依靠政府行为的力量,积极发展“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加速城镇化建设,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结构是一国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大问题,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经典理论作一综述,然后梳理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向一元经济结构的初步转换过程,最后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改造传统农业两个方面入手,对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以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理论为主,分析了该理论在我国适用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高失业率使得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受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因此只靠城市根本无法吸纳,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林爽 《中国市场》2009,(31):72-73
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例如刘易斯模型、兰尼思—费景汉模型以及托达罗模型等都是建立在两部门经济的假设中,其中暗含着城市部门内部不存在任何差别的假定,然而在目前中国的城市经济现状中,城市中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差异明显,因此,在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与城市原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在单一的就业市场上竞争的。本文基于2008年《发展经济学》课程调查得到的数据,应用林德模型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并对这一过程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重庆存在显著的高于全国水平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展过程呈二元性,行政体制调整、工业扩张能力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加剧了二元性。加快二元经济的转换,应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狄前防  原梦  马海畅 《商》2012,(5):147-147
根据刘易斯理论和托达罗模型,当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农村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移,直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之间的二元结构消失为止。但是,我国从2004年即开始出现民工荒,2009年下半年再次出现民工荒,而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高达3:1,农村未转移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人,仅仅用人口红利消失、民工工资低并不足以充分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本文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用工荒"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导致"用工荒"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增加,探讨了企业就业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新途径,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区域、跨部门流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并为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的陈述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二元结构及强化这一结构的一系列制度是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就业”的制度改进和促进农村“就地转移”的措施改进的两条途径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也同样存在二元分割。这种城乡分割的就业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造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化。为此促进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融合,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是国家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政策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会持续存在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在描述二元经济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其带来的危害,分析了二元经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协调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的几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大循环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思路,引起比较热烈的反响。该理论充分注意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为解决我国经济中的就业与资金问题以及加人国际竞争等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设想。但同时该理论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笔者在此谈一点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一、大循环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二元结构论,但二元结构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二元结构理论以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为依据,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向工业部门转移,即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大循环理论据此提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主要  相似文献   

13.
二元经济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经济环境。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发挥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作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不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10年我国统计年鉴数据,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1978年到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经济中的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依然存在巨大的障碍,使得劳动力在边际产出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依然存在很多困难。这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开彦  李宾 《现代商业》2011,(20):164-16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过程的描述,揭示了近代英国从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一元经济形态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为代表的二元经济形态的历史过程,是后期二元经济理论研究鲜有涉及的内容;马克思揭示了农业部门在促进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后期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开创性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显然不同于西方多数学者从生产力角度着眼研究二元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翠红 《商场现代化》2007,(32):392-393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大,将经济结构进行转换使二元经济实现一元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经济规模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对立分割,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不足,农业自身发展能力偏弱等方面的原因延缓了二元结构的转换过程,因此可通过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等途径来消除削弱对立分割的状况,以实现二元结构的一元转换。  相似文献   

18.
赵翠红 《商场现代化》2007,(11Z):392-393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珠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部分学者指出我国"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笔者认为:二元经济模型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而对劳动力数量变化趋势宏观动态地把握,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赵晓丹 《商场现代化》2006,(32):214-215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