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之窗》2013,(21):24-27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群体。他们进入了城市,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还保留着农民的身份和户籍,成了“非城非乡、亦城亦乡;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边缘人”,但相对于仍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来说,这些人大多数是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较为活跃、有一定特长、有竞争意识的农民“精英”,成为对农村、对城市都有一定影响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2.
张道航 《北方经济》2009,(19):28-31
“农民工”一词是中国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国际上也有流入城市的农民.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我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民工”的称呼本身是作为户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职业身份的“工人”的一种混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全国共有农民工24522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2004年我国有1.2亿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4左右。“民工潮”无论对城市,对农村,还是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首先,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他们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后备军,发挥着城市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随时可能被工商部门吸收。其次,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与人口的现代化是同步发展的,互为因果的。由于农民来源地不同,他们与现代工人阶级杂处一起,加上城市文明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约束,越来越靠近现代文明。再次,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农民工…  相似文献   

4.
王艳芳 《发展》2008,(3):129-13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各地农民特别是广大中西部的农民走出农村,离开土地,源源不断流向城市。这需要尽快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探讨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必要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背景 当前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现代化过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农民有经营自主权,城市有用工需求,一旦阻碍劳动力流动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劳动力大转移也就势如潮涌。以农民工这种形态作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过渡方式对我们来说有某种必然性。社会实践队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农民工发财致富梦”为主题奔赴宜昌,展开调查。通过为期一周的走访、座谈、互动活动等方式了解了宜昌市以点军区、当阳市为例的农户经济生活状况。着重于农村向城镇化转型中暴露出的消费形式单一、理财存在缺陷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国保 《特区经济》2005,(12):130-132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它是指常年和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其职业角色是工人,但户籍仍在农村,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的一部分特殊群体。是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化的社会过程。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积极实现这一转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总之,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转化成为市民、最终扎根城市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的职业转化、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和从农民文化价值观到市民文化价值观转变的综合变化过程,而农民工介于农民和市民的中间身份,是完成从农民到市民"华丽转身"的关键和支点。黄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社会效益黄山市作为中部省份的山区地带,经济发展在安徽居于中等,人口偏少。  相似文献   

8.
在中同,农村城镇化道路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流向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果是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扩张。由于我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不得流人城市进行生活,这样他们只能在很小的范同内进行流动,即“离土”不“离乡”。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治国之本,农民是“衣食”父母。我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所在。“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定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要想完成这一神圣历史使命,继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外,还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村基…  相似文献   

10.
林文丹 《发展》2006,(7):38-3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为4,56亿,占总人口的36.09%,比1990年增加9.86%。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资料显示,1978—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从不足200万人增加到9900万人。农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增添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农民工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比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虽在逐步的缩小,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的大基数所影响,因此,从总水平看,与现代化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早在1945处,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是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在这个长过程的改变中,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是必然的。对此,我们以前理解只局限于进大城市进国营工厂,而现在进入城市进入工厂的涵义则更广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根子在城市。更大而化之地看,也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在迅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其实也是个城市化的过程,而“三农”问题正是这个过程中自然要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力过剩,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寻找活路。如果数亿农民进城的趋势不可逆转,“变成城里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半城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蓬勃发展的城市化,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被彻底破除的背景下推进的。虽然已有近2亿农村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和生活,但却不可能与普通市民一样,享受同等权利、机会和待遇。这就决定了我围的城市化,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民转变为进城打一的农民工;第二阶段,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即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城市的缩影。我国的城市化因此面临着如何面对“半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影响农民工迁移选择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瑞英 《发展》2006,(8):35-36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人口非农化没有同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半工半农性质的独特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农民工不断大规模地涌人城市.然而,很多调查显示,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在打工之外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选择.劳动力转移数量有所减少、流向不稳,出现了农民工的回流现象,表现为一种"钟摆式"的流动.本文试就这一现象,做一下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年期间,预计在国内运输网上流动的人口将达到20亿人次。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只有在春节的时候他们才有机会回家。尽管当局在制度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每年仍会有2000多万人加入从农村前往城市和现代化行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次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运动的开始,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村庄去城市打工,妇女、儿童、老人留守村庄。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1%,进城务工农民达2.53亿人;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分别达到5000万人、4000万人、4700万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民工在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与农民工相伴的是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农村"空心化"背后的土地利用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市化应包括如下格局。首先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现代化,农村应有与城市相当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水平。但又保有是田园风光。同时城市也要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个城乡之间的人、土地和资产公共服务的双向流动。这个双向流动包括了一个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好了中国问题。一、要充分认识到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必须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全方位转型。从经济层面上看,首先,“人多地少”这一最显著的中国国情就集中体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