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论坛》2011,(4):F0004-F0004
2010年,秦皇岛市被省政府评为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优秀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名列第一,获得四连冠殊荣。当年主要环保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2.
《环境经济》2005,(B06):7-10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部署,明确了当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主要任务,对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整治村庄环境,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江南论坛》2011,(8):70-71
前洲街道位于无锡市西北隅,总面积47.7平方公里,人口5.16万人,管理6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前洲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南倚沪宁铁路、东临锡澄运河、北通长江、南接京杭大运河,沪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新长铁路、城际高铁在前洲设有站点。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根据各有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申报核查意见,经我部审定和社会公示,决定授予北京市密云县密云镇等204个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授予上海市闵行区旗忠村等24个村“国家级生态村”称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费改税、免除农业税等,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又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其主导则是各级政府组织,乡镇一级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乡镇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试图以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就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王佳 《经济师》2014,(9):252-253
乡镇公务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担负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责,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水平,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乡镇公务员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研究了乡镇公务员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环境经济》2005,(B06):5-7
非常高兴参加2004年度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授牌仪式。同志们长期工作在生态保护第一线,在困难条件下,迎难而上,不断开拓,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振华局长和国家环保总局党组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刚才,力军同志就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进展、下步工作安排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成。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分管生态保护工作的体会,谈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是乡镇负债产生的根源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矫正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根除乡镇负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化解乡镇负债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实现。通过对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状况的调查、比较、分析,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增强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经济》2007,(B08):20-2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浅析新时期的乡镇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面对原有《城市规划法》与现有《城乡规划法》的转变,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规划水平,规划和建设好符合人居环境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乡、镇,笔者结合多年的规划执法工作经验,通过总结已往的乡、镇规划成果和实地踏勘收集的各方面资料,仅就规划与建设方面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镇职能新定位的客观依据。中国乡镇体制始终处于恶性膨胀与债务递增的循环怪圈,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几乎丧失。乡镇行政机关的性质定位、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职能定位和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等是导致问题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客观依据根源。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应成为中国乡镇职能的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点,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要发展生产,而生产发展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但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包括优化生活条件、改进文明与村容等,都必须有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保证。近几年,国家已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停征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低起点,加之长期实行的城乡不同的财政政策,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城市和在农村的差距,仍然十分鲜明,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凸显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加快改变这种现状的步伐,但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区域的进程,仍然只能是逐步的。多年的实践和基本的国情表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不行,但光靠政府的资金,面对中国如此广阔的农村区域和欠发达地区,也是力所不及的,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已经越来越有可能、也越来越有必要发掘市场微观主体的潜力,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来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以求更好地满足在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14.
杨丽 《经济问题》2008,(5):117-119
乡镇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行水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新疆乡镇机构的发展具有地域性特点,当前深化新疆乡镇机构改革要借鉴内地经验,更要探寻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获得了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高政府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监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技推广的发展等,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为其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能够在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扩大内需,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丰年 《发展研究》2009,(3):101-102
永春县岵山镇党委、政府按照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关于新农村建设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为目标,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为典型,分析边疆少数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客观条件,尤其是具有的区域优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边疆少数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如何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稳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诸方面整体发展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分析了目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了毕生努力。同时,他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建设中国农村的新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