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征 《济南金融》2006,(6):63-64
一、应用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灾备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步伐,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6月,完成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运用,大额支付系统直接连接1500多家金融机构,涉及6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系统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45万多笔,金额达7000亿元,每笔业务不到1分钟即可到账,实现了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加速了资金周转。  相似文献   

2.
《金融电子化》2005,(12):13-14
岁末年终,盘点人民银行各业务司局的信息化成果,人们惊喜地发现,2005年人民银行信息化工作大提速。一年内,人民银行信息化捷报频传:5月,第一个实行全国数据集中式处理的业务应用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试运行;6月,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在全国31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308个地(市)中心支行和1600多个县(市)支行完成推广;9月,大额支付系统完成了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银行加快了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步伐。于2005年6月,完成了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同步开发建设的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也将于2006年6月底前完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这标志着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卡基支付系统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初步形成,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需要功能完善的支付工具体系为依托。长期以来,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武波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8):97-100
随着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进程的加快,支付系统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已是迫在眉睫。各银行应在认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支付系统建设实际,选择合理的灾备方案和建设模式,争取早日完成灾备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进展迅猛,人民币大、小额支付系统不仅先后完成了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而且在功能上也不断完善,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银行间支付清算服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逐步发挥出其作为我国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但与先进的人民币支付系统相比,我国银行间外币支付却至今未形成统一便捷的清算平台,已极不适应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境内金融机构对建立统一、高效、安全的境内银行间外币清算系统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与迫切。  相似文献   

6.
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数据集中、系统整合、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完毕;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即个人、企业征信系统)正式投入运行;银行结算账户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即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即将推广覆盖全国9个省份,等等。预计到2007年底,人民银行基本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工作,一个内部共享、外部互联的中央银行业务处理平台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7.
陈莉 《西南金融》2007,(3):55-56
伴随着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和货币金银信息管理系统全国集中、人民币帐户管理系统总行与分行两级数据集中的正式运行,人民银行数据大集中模式逐步拉开了运行序幕,标志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提速发展时期。为更好地促进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基层人行数据大集中运行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选取范围尽可能涵盖与数据大集中有关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事关一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与社会安定的大局,支付系统风险会给安全、可靠完成支付交易带来危险。本文总结了我国支付系统的主要风险和其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支付系统风险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7月26日晚上,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建成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仪式并讲话。周小川行长说。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他还提出了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小额支付系统是中国支付体系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需要。但2006年6月26日小额支付系统在全国推广完成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其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处理的业务品种和数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以下简称“影像交换系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北、深圳等6省(市)成功试点运行,为我国支票实现全国通用奠定了良好的开端。这是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按照工程实施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6月底前完成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的建设推广,支票可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的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相继建设完成对我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也给中国的支付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引发了诸多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7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建成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仪式并讲话。他说,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顺利完成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他还提出了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全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试点运行,这是继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运行的又一重要跨行支付清算系统,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商业票据业务进入电子化时代。电子商业汇票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汇票的电子化和无纸化,出票、流转、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人民银行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认真履行金融服务职能,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方面倾注了巨大精力。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运行,为中国金融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重要基础条件。随着2005年6月大额支付系统和2006年6月小额支付系统相继完成全国推广,“建立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基础设施目标已基本实现。2007年5月8日,作为中国现代化支付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支付管理信息系统(PMIS)也开始正式在全国上线试运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大额支付系统于2005年6月前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小额支付系统于2006年底前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标志着我国现代支付系统已经建立。总体上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关于第二代支付系统设计,本人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lectronic Interbank System)是人民银行通过卫星通信网完成异地资金清算和资金划拨的系统,它是金融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支付清算业务和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金融界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正式运行是在1991年4月1日,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这10年中,它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它的建成对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乃至经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国未来支付系统的发展方向何在?……为更加明确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  相似文献   

18.
杨彬 《金融电子化》2008,(11):41-42
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银行加快了支付体系的建设步伐。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等相继建成投产。支付系统是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是我国资金流动的大动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过渡期之后,国内金融业正加快融人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在此新形势下,人民银行大力建设人民币支付清算平台,大额和小额的实时支付系统的相继运行和推广,标志着“建立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007年上半年实现的全国票据影像交换系统,又使支付清算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然而,与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相比,国内外币支付清算体系仍存在着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因此,建设统一、安全、高效、畅通的外汇清算系统,已成为当前金融业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的前几年里,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IT事件,无疑是数据大集中。工商银行在2003年完成了全国业务数据和核心业务系统向北京、上海两大数据中心的集中,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业务系统——全功能银行系统(NOVA)也正式投产;2004年,完成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灾难备份恢复中心,并于2005年完成第一次全行范围内业务级灾难恢复应急演练。工商银行在这几年来中实现了从应用系统的统一到数据的集中,不但促进了业务的发展,而且将其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成为我国银行业技术发展的先行者和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