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杨生 《江南论坛》2012,(11):62-62
据新华社10月11日消息: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的作家。后来从新闻媒体获悉,莫言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他的笔名,就像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鲁迅只是他的笔名一样。那么,"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吗?"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班同  相似文献   

2.
冯捷 《经济改革》2010,(11):44-46
圈内的朋友都叫他“换”,这也是他的笔名。这个颇有才情的80后诗人,在他即将迈进婚姻殿堂时,却突患尿毒症,生命岌岌可危。他对他的诗友说,“救活我,我还想写诗。”  相似文献   

3.
“反作用”论可以“质疑”吴国柱《经济师》今年第8期“来稿摘编”专栏刊出了方正先生对王珏《关于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的几点质疑》的批驳意见。他说《质疑》“妙论横生,美不胜收”,当然是“独创”;这倒说的不错。只不过他说的是反话,我们却当正话听,就象刘冬先生在...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载:东晋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祖士少,喜欢聚集财宝,一个叫阮遥集,喜欢收藏木屐。两种嗜好都是一种负担,但没人能分出他俩的高低来。一次,有人到祖士少家去,正好看见他在把玩财宝。祖士少见客人来了,急忙将装财宝的匣子藏在身后,显得很慌张。又有人到阮遥集家去,看见他正吹着火给木屐打蜡上光,还感叹道:“不知道一辈子能穿几双木屐?”说话时神态悠闲,坦然自若。人们通过他俩对待嗜好的态度不同,评价阮高祖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满江红》中引用了这典故,感叹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一生能穿几双鞋?这是一个浅显…  相似文献   

5.
王斌 《经济论坛》2005,(14):8-9
自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他1776年出版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的著名经济观察结果以来“,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根基,人们只要谈到市场、价格、社会福利等经济问题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提到“看不见的手”。何谓“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方晓光 《新经济》2005,(6):94-95
我读研究生时,上过一门课,叫“现代散文”。其中读到一篇法国现代作家保罗·萨特的文章《存在主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在了,人们就陷入了焦虑。”当时,为弄懂萨特的意思,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萨特并不是讨论神学,而在阐述一种人生哲学,其主旨是人在完全自由的前提下选择和行动。萨特的“上帝”,就是一切左右人们行动的外力的统称。他解释道,如果上帝不在,那么一切都成为可能。结果,人们就陷人焦虑,因为他们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再有章可循,继而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全责——“我们被抛弃了,没有任何借口。”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家茶座》创办之初,“店小二”詹小洪约稿,特别言明一定要轻松活泼。我惴惴不安,不知道在自己的笔端是否会溢出“茶客”喜欢的“茶香”?当然,忐忑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样的“茶”是否卖座?据我的寡闻,当时只有《万科周刊》一份内部刊物有类似的栏目,《经济学消息报》有类似的版面。  相似文献   

8.
颜夏 《经济月刊》2004,(5):91-91
在外企里做事的人取英文名时无非遵循两种规律。一是按中文的谐音:如名字里带“佩”的,大多叫“Peggy”;叫“晓玲”的,一般就是“Shirley”了: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如果你喜欢三毛,没人反对你叫“Echo”;有位同事叫“Lucy”.因为喜欢美国的一部肥皂剧《我爱露西》。不管叫什么,总的原则是符合中国人的发音习惯,而且好记。我自己的英文名除  相似文献   

9.
庞俭克 《环境经济》2009,(12):67-68
“我们要让下一代好好活下去,怎能不展示给他真实的世界!” 这本书是畅销书《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的合订本,是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信集。写作缘于1988年。那一年,刘轩进入远在纽约曼哈顿的史岱文森高中。刘墉不放心,“开始经常以书信勉励他,并在一年后结集出版《超越自己》。”其后继续出版《创造自己》《肯定自己》。  相似文献   

10.
学会思考     
记得几年前张志雄先生在《南方周末》辟专栏撰写“认识PETER DRUCKER”的文章,其连载近乎一年时间。文章的冗长使一些朋友很不耐烦。有一位读者终于忍不住问作者:“德鲁克是不是你爸爸?”张先生在专栏最后一期的结尾写道,德鲁克不是我爸爸,但他启示了我:第一,正确地去思考;第二,独立地去思考。在IBM公司每间办公室的墙壁上,都挂着“THINKING”的字样。可见,养成思考的习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为顾客和职工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也就是“利他”才能“利己”,福特的这个管理哲学显然有悖于古典经济学。 “利己悸论”与“摩擦” 古典经济学的宗师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有个三间镇,三阎镇有个副镇长叫屈三台。这是电视剧《家在三峡》里的一个叫人讨厌又叫人头痛的人物。此人虽名义上也算是个“领导班子成员”,实际上却是“班子”里的搅屎棍。作为“副手”,他不是诚。C诚意协助镇长屈万金按政策组织好库区移民的搬迁工作,而是处处跟  相似文献   

13.
(一)四大刻书帮 清代四川刻字印书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帮、岳池帮、重庆帮、绵竹帮四大帮口. 成都帮 又称省帮,是四川刻字印书业恢复发展最早的帮口。早在康熙时就已有两仪堂翻刻的《第七才子书》六卷。由此亦可知两仪堂是清初成都最早出现的刻书坊。乾隆间,有严文古者又在成都指挥街开设了“文古斋”。后来,他的徒弟还在成都卧龙桥开设了“兴顺斋”。乾隆中叶,一批江西刻字工人来到成都开发刻书铺。其中有叫周舒腾者在学道街开设了“尚友堂”。这些江西人多以“经”、“元”为自己的店铺命名,如“肇经堂”、“玉元堂”等,人们逐渐习惯称之为“经元八大家”。在成都学院街开业的“文星斋”。早在乾隆  相似文献   

14.
天空高远,因为它知道雄鹰要展翅翱翔;大地宽厚,因为它知道大树需要茁壮成长。他是国土资源的守护神,他全心全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因为他知道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他是一名军人,他时时不忘党旗下自己的铮铮誓言,因为他知道人们需要安定祥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李嵱 《经济改革》2010,(11):22-25
接到《小崔说事》节目编导的电话,农民工周述恒“确实以为自己的耳朵有毛病了”,并且“深度以为自己在做白日梦”。在累死无数个脑细胞写下《中国式民工》一书之后,周述恒为自己和这个失声的群体赢得了一个表达的平台。能走进央视,对他来说,是一个为两亿农民工“大声说话”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妈祖为中国沿海,特别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祠崇拜.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同事王贵民研究员治先秦史,无疑是位有造诣的、功底扎实严谨的学者.他有一次来电话,向我询问宋代的妈祖有无史料.我只是将“妈祖”一词输入古籍电脑软件,就给他回覆,说找不到.不久,他就给我转赠了林庆昌先生所著《妈祖真迹》一书,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我翻阅後,就感到宋代史料虽似无“妈祖”一词,而尚非无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7.
吹捧文学     
何谓“吹捧文学” ?一曰吹 ;二曰捧。按老百姓的话讲 :吹即是“吹喇叭” ;捧则是“抬轿子”。昔日的乡下 ,大凡婚丧嫁娶 ,都要雇一伙“吹喇叭”的来捧场。旧曰“吹鼓手” ,今称“吹唱团”。昨日张家老者归天 ,他们便演唱《吊孝》或《哭灵牌》 ;今天李家少者入洞房 ,他们便欢奏《喜荣归》或《龙凤呈祥》 ;总之 ,你悲时 ,他亦“大慈大悲” ,叫你悲上加痛 ;你喜时 ,他也“喜出望外” ,令你喜上添喜。这即是“吹喇叭”之由来。关于“抬轿子”的说法 ,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古时 ,皇亲国戚外出时大多是乘龙车坐凤辇 ;文官武将在例行公事时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8.
说“慎独”     
“慎独”始见于《礼记·中庸》。原文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觉按一定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任何越轨的事情。 在这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美谈。晋武帝曾经问他的大臣胡威:“你同你父亲谁更清正廉洁一些呢?”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我清正廉洁,唯恐人不知道;我父亲清正廉洁,则唯恐人家知道。”还有南北朝的顾协棒打送礼的;明朝周新“悬鹅示廉”;清代刘统勋“当众斥贿”等等,都留下了“慎独”的传世佳话。  相似文献   

19.
凌濛初是什么人?喜欢读些旧小说的都知道他是明代一位小说作家,他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的“三言”并称,数百年来也是脍炙人口的。但他会有什么经济思想值得一说吗?有。在《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里,凌漾初发的一通议论就很值得一读。虽然议论太多有损小说的“艺术性”,鲁迅就说他“诰诫连篇,喧宾夺主”,但以经济学而非文学的眼光看,这样一番颇具“思想性”的见解要是因简单的文学标准而被埋没了,实在是很可惜的。这段在交代故事背景时所发的议论,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后生     
“后生”,广州话里常用作形容词,意即“年轻的”。年轻小伙叫“后生仔”,年轻姑娘叫“后生女”。“后生”作为“先生”的对义词,很早就出现了。《仪礼·有司》:“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其注云:“后生,年少也。”到明清小说中,后生一词是常用词。《古今小说》:“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又:“(吕公)又道后生寡妇,在此居住不便,催他起身。”“后生”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