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在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历来存在较大分歧。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上,即货币能否影响真实产量的变动。而国内经济  相似文献   

2.
吴艳芳 《时代金融》2009,(7X):10-13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指标去量化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大小,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测度。通过考察我国1990—2006年间名义货币供应量及其同期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代表的实际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该时间段内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货币政策效应偏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应对宏观经济局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频繁调整。对于调控的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性以及非对称性研究也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目前尚未有文献对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近年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我国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论是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不大,在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整体上是非有效的,人民币呈现货币中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8.
马婧 《青海金融》2022,(2):49-54
基于我国1999~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LS方法考察货币电子化、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政策有效性在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上升期,货币电子化会明显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期,随着货币电子化的不断深入,会显著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但在这两种经济增长时期中,货币电子化与不同层次的货币...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曾经至少有三种指标被选作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即利率、汇率和货币存量,在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主要国家几乎都以利率为中间目标,如美国,利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点在于易于观测,且与投资活动密切相关,中央银行一般可以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基本满足可测、可控、相关三个要求,但利率目标的缺点在于,一是利率层次特别多,短期、中期、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各有不同,选择哪一种最合适颇费思量;二是利率有名义与实际之分,从理论上讲,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是实际利率,而实际利率并非由货币因素所左右,故判断实际利率的高低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着利率水平的变化,更与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否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了关键。本文将分析哪些因素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并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贷币政策传导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变量间的作用强度是反映传导效率的关键指标。基于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的传导框架,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内、外部传导系统关键变量间的弹性及其时变情况,我们发现,不同环节传导效率的变动趋势差异性大;存款准备金是效率最高的货币政策手段;货币供应量目前仍是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的最优选择;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低效等。通过HP滤波刻画变量状态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与政策状态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2.
谭政勋  李丽芳 《金融研究》2016,432(6):112-126
本文利用无效率项非单调变化且存在异方差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1994-2013年的效率,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的关系。如果把没有扣除不良贷款的总贷款作为产出,会系统性高估成本效率、低估利润效率;如果不考虑资本投入,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均会被高估;年均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走势基本一致,且与我国银行制度改革、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较为吻合。我国不仅存在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而且具有连续性和顺周期性;货币政策不仅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与效率,而且通过风险承担渠道间接影响效率。我国银行风险承担对效率的影响并非单调,而是存在倒u型关系,从提升银行效率的角度来看,存在最优的风险承担。风险承担的增加有利于利润效率的提升,同时利润效率的提升反过来促使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冲击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正目益受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一个包含城乡居民两类家庭的DSGE模型,以我国2001-2012年含有131个变量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FAVAR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对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但对农村居民收入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这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建立货币区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但在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区建设不可避免会陷入三元悖论困境。本文提出在贷款准备金政策框架下,货币区能在保证其内在要求的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基本前提下,区内各个成员仍能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在美国纵深发展并波及全世界,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货币当局的反应,美联储迅速采取全方位、创新式、深层次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大型金融机构进行援助,分别采用了TAF、TSLF、PDCF、AMLF、CPFF、MMIFF等新型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增加市场流动性,借助未来的通货膨胀来转移美国的债务负担,在全球树立了统一行动和政策协调的典范。借鉴美国经验,未来中国要以新视角和创新工具来应对金融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操作规范选择问题的争论--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很少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决定货币当局在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抉择的因素是什么.运用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对此问题作的剖析可以看出,货币当局是在政策得益与政策转换引致的交易成本的权衡中做出政策转换的决策的.  相似文献   

17.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普勒规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第二,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反之,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9.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是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阶段简要回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集中表现为国债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财政投融资体系小完善这两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种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小军 《上海金融》2008,37(6):33-37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特别强调预期在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中的核心作用。在对有关经典预期理论进行探讨之后,借助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分析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结果的影响,认为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而且在把“Brainard不确定性”纳入分析框架之后,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更大,即政策结果完全由预期决定,同时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