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本文以系统论的整体突现原理、多元性原理和系统的最优化观点为视角,对构建浙中城市群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进行了理论探讨,旨在对浙中城市群的构建乃至构建其他城市群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滇中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昆明和南宁的城市流强度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是最大的,城市的外向功能明显,能带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昆明对其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的能力比南宁更强;同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滇中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而北部湾城市群则存在城市发展差距太小的问题。应根据各自特点进一步强化两城市群的城市流,促进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这一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点在于重工业集聚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十分相似,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也是辽宁实现赶超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参照。本文对两地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剖析了赶超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提出实现赶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未能促进高就业,这导致经济发展与就业和再就业的不协调发展等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我国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和就业弹性的不断攀升,扩大就业容量,促进三次产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4—2019年我国五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测度城市群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实证研究多中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有空间溢出效应。建议各城市群提高多中心空间结构水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空间外溢效应,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围绕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作量化分析,建立模型,并以中国80年代以来的数据对此一模型作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尚未达到最佳开放度,在新的世纪里,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开放度,开放收益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开放成本的增长速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开放所处阶段做一判断,并提出建议,在新世纪中国对外开放应采取以国际竞争力导向的均衡型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9.
10.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活动向北京、天津和唐山组成的空间三角形区域高度聚集,而造成这种聚集特点的原因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外,还包括经济主体对外部经济效益和交易成本降低带来的更高利润的追逐,以及生产要素追逐收益的最大化。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活动向其核心地区的聚集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物流业在田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湖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湖南物流的增长实现了量的超前,但与多方因素不能协同发展。文章对湖南物流业增长特征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通过物流业“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完成湖南物流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标的价值难以确认、风险难以转移、产品具有公共性等特点。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保险赔付低、财政补贴总额偏低但占比过高、保险密度低等问题。目前农业保险三大主体——政府、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引进相对独立的农业保险中介公司,有效消除各方利益冲突,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运用就业弹性方法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内部各行业对就业也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解决湖南省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湖南省1997~2007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分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资源数量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变动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数量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基本协调—不协调—较协调"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粮食安全”内涵和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了湖南粮食安全状况及其面临的问题;从法规政策、耕地保护、农业科技进步、粮食生产环境建设诸方面,提出保障湖南省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湖南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其粮食安全状况对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考虑粮食供给、粮食消费、粮食储备和粮食外调因素,构建"粮食安全指数"来衡量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并对湖南省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省1996—2009年的粮食安全水平处于基本安全及以上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单位耕地产出水平是影响湖南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粮食消费量、粮食储备量和粮食外调量相对稳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将明显增加,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基础最好的地区。而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将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加快发展。在坚持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基础上,对上海的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基于此,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对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即将形成11大城市群,进而形成城市带,并且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一是应借鉴国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沿海地区城市群(带)一体化发展;二是尽快建立发达的立体交通体系;三是联合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四是以城市群建设为龙头,带动沿海经济地区率先发展;五是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群(带)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湖南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在应收尽收的保障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财政票据精细化管理、稽查工作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随着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矛盾日益凸显,阻力不断加大,每推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思想认识提高、征管制度完善、征管措施加强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坚持依法征收,全面规范管理,努力推进非税收入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规范化、效能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人口、产业和城镇高度聚集的城市空间,也是生产系统在多个尺度演化的结果。由市场所决定的生产过程决定着城市群的产生、发育与成长机制:聚集与扩散、分工与专业化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揭示了城市群成长过程与企业、产业和工业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