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贸易成本是经济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存在,但却被传统贸易理论甚至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长期舍弃了,或仅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外生变量。到了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才得到真正的"复活",被视为左右经济空间分布的核心变量。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贸易成本,属于三个经济学分支"散论"的集合,即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新贸易理论之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之间的集合。然而即便在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主要是被当作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的一个因素,在相关分析中往往以虚设变量代替贸易成本,且鲜有实在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贸易成本是经济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存在,但却被传统贸易理论甚至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长期舍弃了,或仅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外生变量。到了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才得到真正的“复活”,被视为左右经济空间分布的核心变量。新经济地理学意义上的贸易成本,属于三个经济学分支“散论”的集合,即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新贸易理论之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之间的集合。然而即便在新经济地理学那里,贸易成本主要是被当作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的一个因素,在相关分析中往往以虚设变量代替贸易成本,且鲜有实在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对现阶段新经济地理学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结合,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对现阶段新经济地理学的运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1.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 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研究的传统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以及地租和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常着眼于产业政策.论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以本土市场效应为理论基础并加以拓展,说明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的问题,而且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的问题.认为从长远角度,我国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提高,继而提出增加人口空间密度、减少要素空间流动壁垒、增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凭借在传统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框架6下,试图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梳理,以总结我国目前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与行业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理论的角度上看,以传统贸易理论为视角对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居多,以新经济地理学为视角的研究较少。对比两种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空间尺度的适应性,提出合理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一国内区域间的产业区位演变,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更为适合,但也要吸取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适用性,综合多种区位理论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地理学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门学科的中期。作为发展中期阶段的新经济地理学,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为了洞悉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状况,需要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式入手,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脉络,分析新经济地理学比之传统意义上经济地理学的优势所在,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适应性。可以肯定的是,新经济地理学适合中国等新兴工业国,没有过时。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足,值得反思,其中最突出的是新经济地理学没有对以往地理学家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回顾。但是新经济地理学成功地将主流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转到地理上来,这是它的贡献。所以,新经济地理学还是有很强的学术活力的,学界应当积极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空间经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空间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生产资料在地理空间的配置与生产过程。广义空间经济学是关于空间维度研究的一个系统整合过程,其研究领域覆盖了狭义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贸易理论以及城市经济学等学科。广义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广泛、复杂,既包括微观个体行为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与政策分析,关注的是更加一般抽象化的空间因素,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并且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综合研究空间结构的动态发展。在空间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应当以广义空间经济学为基本的研究背景,抓住研究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乡联系及统筹城乡的战略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于城乡联系的传统经济理论大致可归纳为城市为主导、乡村为主导、城乡一体和城乡互动三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城市化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则为城乡联系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以城乡联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对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及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重点关注主现愿望与客观规律的矛盾、政府的角色和职责定位、城市化的地位及其道路选择等重要战略性问题并分析给出了方向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导产业的根植性应基于其自然禀赋基因、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三个方面。根植性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区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等不同学派,根植性缺乏常常带来各地主导产业选择易于趋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难以扎根,产业发展脉络与体系难以理清,产业政策效力大打折扣等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要提高主导产业的根植性,需要提高对产业根植性的认识,明确根植性的抓手,注重根植性的积累,重视根植性的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12.
国土经济学是关于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有效利用中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目的是研究国土资源的经济意义、经济评价、经济利用,以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需要。确立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过程、规模、空间时序等,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现有的关于系统的国土经济学著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体系不清,内部关系不明,经济意义及其条理有含糊之处,沿用经济地理学体系的较多,或者对国土资源概念  相似文献   

13.
当代城市化机理模型研究的比较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研究,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建立的模型多以静态为主,缺乏动态演化特征,特别是定量的机理性数学模型和模拟并不多见,研究的方法也创新不足.首先从发展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两种经济学视角对城市化主要研究模型进行评述,其次从基于agent建模(ABM)的复杂科学途径对当代我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剖析,认为我国城市化研究需要方法的创新与融合,指出结合经济学研究成果和ABM动态化的优势,进行以新古典城市化理论为基础的"广义"和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的"狭义"融合尝试,是城市化机制研究瓶颈的突破.按照"经济学演绎模型与推导一基于agent的计算实验一实证分析与计量检验一政策分析与评估"的研究思路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及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都将区位视为一个被动的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这是传统区位选择理论的破缺。基于双边匹配的区位市场设计理论将区位视为一个利益主体,将企业区位选择看作企业与区位(地方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之间为了获得土地及其相应资源而进行的合作博弈。基于区位市场设计理论的工业用地市场设计将企业区位选择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双边匹配,将厂商选址与工业用地出让有机结合,将单边盲目搜寻变为双边有效匹配,将各地分散市场变成全国集合交易,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已故教授刘再兴先生(1926—1999年),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开创者。刘再兴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从事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布局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进行过广泛的探索,他在中国经济地理学性质、中国经济区划、地区差距和西部发展、生产分布规律、中国国土规划等问题上均有领先研究,并率先提出空间推移"主导论"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刘再兴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将地理或空间因素纳入对贸易问题的分析,产生了贸易的空间复杂性。经济地理学相对于经济学其他分支来说,没有给予贸易问题应有的重视。主流贸易理论局限于自由贸易原则,不恰当地简化了空间复杂性。后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贸易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批评与替代,但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作为空间经济研究新近兴起的非主流学派的地理政治经济学在剖析贸易的经济、超经济和超资本主义的空间复杂问题基础上,探索贸易与空间共同构建的新框架,为贸易理论的地理修复提供了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系统的空间均衡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理论议题,对城市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外城市系统空间均衡的理论模型,分析了这些模型所揭示的理论内涵以及给我国城市建设提供的政策思路,对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进行的城市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空间因素普遍存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就对“在哪儿生产”这一关键问题的刻画。经济学家对空间因素的关注贯穿于整个经济理论发展史中,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空间变量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演变,并基于此指出空间变量演化对区域经济学的定量模型、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9,(17):285-289
本文将住房部门、城市经济学中影响劳动力效用的城市宜居性植入到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中,通过理论推导,论证了区域房价差异是劳动力集聚的重要分散力,同时发现城市的宜居性对高房价有抚平效应。在政策建议方面,本结论为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助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面板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省际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并探讨二者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城市化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具有倒N型关系,城市化对制造业集聚的拥挤效用比促进作用会更早地出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N型关系;银行业集中度、对外开放度与信息化对制造业集聚均具有显著作用;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