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俊亚 《中国农史》2002,21(4):39-47
近代江南农村需要向典当融通资金的人口中 ,既有贫困阶层 ,也有富裕阶层。由于富裕阶层有价值的物品较多 ,组织生产、社会交往的支出较大 ,他们与典当的关系较为密切。作为农村传统贷款机构的典当业 ,是连结都市金融市场与农村社会生产的纽带 ,对调剂农村金融、保障农副业生产、稳定社会治安有着积极意义。典当业内部严格的管理 ,培养了一批通晓农村社会实际的职员 ,这些职员事实上成了现代农业公司的人才储备。在对农村服务的过程中 ,典当业与新式金融机构银行结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成为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田 《中国农史》2002,21(2):79-86
遍布江南的乡村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消费偏好、交易行为和利益分配三个侧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缘于特定的社区亚文化,传统的庙会消费偏好,构成为不合理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阻滞着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生成。近代乡村庙会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相扣联,具有经济理性而又无助的农民在庙市上的交易行为,是其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所作出的艰难选择。以庙市来枢纽家庭手工业品的农民,深受此类原始短期地方市场之害,而与其它利益既得阶层形成的鲜明反差。  相似文献   

3.
近代江南的农家生计与家庭再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佩国 《中国农史》2002,21(3):68-80
一个个有着独立生计的家户是土地占有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故农家生计的解释对理解乡村地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以往所谓“农家经济”的研究 ,实际上是从经济学的学科视野对农家生计做单一化的学科分析 ,离农民的日常生活尚有一定的距离。近代江南农民在狭小的家庭土地占有和经营规模条件下 ,普遍地选择兼业 ,除经济的考虑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人口的再生产需要和宗祧继承的家族伦理观念 ,溺女婴就是一个典型地建立在文化习俗基础上的经济选择。着眼于现代化理论视角的分析 ,其价值诉求隐含了更多的应然判断 ,其逻辑是近代江南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合理之处甚多 ,应该朝着合理的现代化方向努力。而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空间中 ,江南农民的家庭生计只能是这样的一种境况。与农民的日常生活逻辑相比 ,学者的逻辑显得十分蹩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昝金生 《中国农史》2003,22(3):69-75
为挽救江南农村经济,在国民党政府的倡导下,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兴起并发展起来。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组织、经营和监督上有自身的特点,它对江南农村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江南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代江南地区工业资本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俊亚 《中国农史》1998,17(1):50-59
本文认为,工业资本在近代江南地区帮助农村改良了农作物品种,引进了新的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村的商品化程度,也使大工业获得了适宜的原料。江南工业资本对土地的投资,虽在形式上具有落后色彩,但在当时环境下,土地收入构成了工业资本 积累的一部分;尤其在企业处于困境时,土地是向银钱业押款的最好抵品,可收意外 效果;工业资本设立的义在,对于消除农村贫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工业资本对农村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手工业、加工业的兴起,以及整个农村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江南工业资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促动农村同步发展,而不是以牺牲 农村为代价。  相似文献   

6.
7.
印度农业属小农经济农业,与我国有较大的相似性。通过对他们农村经济和科技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关注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开阔我们的视野,对我国农业今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第一年,上海希望经济城在嘉定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以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创造了辉煌业绩,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为非公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马陆镇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渝水区观巢镇观巢村属城效型农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56户,1714个农业人口,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委班子分析本地实际群众愿望出发,按照“在不放松粮食和棉花产生的同时,大力发展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的发展轨迹,因势利异,带领导农民群众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1999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307万元,运输业,商业饮食和服务业务经营收入235万元,农民人均纯入2416元。  相似文献   

10.
陈学文 《中国农史》2005,24(1):125-126
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撰写的《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全书共计40万字,包括上卷“宋元时期农村城市化的起步”、中卷“明清时期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下卷“近代农村城市化的转型”三部分,具体分9章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赵涛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1):41-44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出让收益回流农村的探讨,力求拓宽农村发展的资金渠道,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土地出让收益应返还农村,资金回流方式采取农村发展基金的模式;(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跨区域挂钩与农村发展基金相结合,解决土地收益不平衡问题。研究结论:农村集体用地土地出让收益返还农村,可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互惠共赢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加华 《中国农史》2006,25(2):108-114
近代时期,针对江南地区水旱灾害的威胁,为补救因正常农事活动遭到破坏而遭受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如补种、改种相关作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难题。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重点分析了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加速小城镇建设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开发 ,适度向大城市和境外转移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4.
常明明 《中国农史》2007,26(2):83-94
私人借贷在全国解放前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南区各省的调查材料来看,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弱小、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现代金融体系等原因,私人借贷虽受到抑制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私人借贷在功能上以互助互济为主,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上的诸多困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私人借贷的空间,但不能完全替代私人借贷。  相似文献   

15.
肖妍  张倩 《中国林业经济》2012,(4):53-55,61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从整体上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等,其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对城乡差距有较大的影响.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与城乡差距关系作了研究综述,得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伯重 《中国农史》2004,23(4):42-56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通过改造资源,进行多样化的生产,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达到了较高的生产率。这种生态农业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常熟的大经营中,明清之际时在嘉湖一带已相当普遍,并为小经营所采纳。这种生态农业在江南平原逐渐普及,为江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滔 《中国农史》2005,24(2):78-88
有关江南市镇的研究一向是明清社会经济史关注的热点,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透视江南地方社会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回顾了以往大陆、港台和海外学者研究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的主要脉络和学术取向,并对城乡界线及其运作机制等前沿问题作了必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游欢孙 《中国农史》2005,24(3):90-102
本文利用吴江县1934年与1950年代初各市镇的工商业调查资料,对两个时期的市镇工商业结构作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市镇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作为大多数的中小市镇,并不具有专业生产的特征,而只是起一个与周边农村之间的商品交换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专业市镇与非专业市镇的差别,可以清楚地从一个市镇的工商业资本额、贸易额与从业人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