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巨大的变局,让新兴的产业链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烈火般的考验"新能源"三个字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种力量不断引导着人们对传统能源的审视。太阳能、核电以及页岩气是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词汇,它们不断在概念和政府的规划中更新着人们对新能源涵盖内容的理解。而如今,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辉煌尽失,投资者也不再趋之若鹜;核电在经历了2011年的寂静之后在2012年重新开启,政府部门也愈  相似文献   

2.
胡磊鑫 《新经济》2014,(26):20-22
新能源汽车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政府着力打造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在对新能源汽车理论上的一些分析,没有从微观方面做深入研究。本文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发,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分析,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改善之举,期许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我国部分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获得非核心生产技术,并依赖这些技术进行重复投资。同时,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致使高端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企业对行业片面的乐观预期和投机行为导致盲目投资;GDP导向下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也助长了过度投资。为抑制这种低端重复建设,应改善新能源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整合新能源产业链;完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建立新能源行业市场评价体系,科学引导企业投资决策;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减少政府行为的短期性。  相似文献   

4.
田玲 《当代经济》2016,(33):62-63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重要产物,并且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在区域创建新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成为了必须执行的工作内容,在很多方面都将产生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曹海东 《经济》2005,(5):96-97
被当前不断走高的石油价格弄得惶惶不安的人应该看看埃默里·洛文斯的书《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该书以一种近乎激情的笔墨描述一幅场景:再过几十年,在绿阴环绕的城市里静静行驶的汽车排出的只是水蒸汽,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首次降到200年来的最低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无事可干,因为油价已经跌到每桶5美元;人类已从周围的水和空气等资源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的融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发展研究》2009,(7):38-41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行业是实现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资金缺乏是制约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截止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行业以及其它环保行业总共至少将有2万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因此,应放宽对民间资本投资的限制,继续发展以节能服务公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注重对民间风险投资资本的引入,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为节能与新能源行业的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节能减排还在冲刺之时,当高温还在余威之日,我们对能源渴求也更多。其实,在大自然中处处可见“质能守恒”。按照这一科学定律,新能源无处不在,只是有待开发而已。本刊为配合节能减排,特地组织“开发新能源”这一专题,旨在让人们对能源的视觉看得更宽,并且从中意识到:节约能源固然重要,但开发能源更是长久之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供给规模逐渐增大、需求加速释放,产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产业链正加速变革和重塑。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延伸,向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产业链短板突出、产业链韧性不足、自主品牌产业链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将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强链补链,加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隐形冠军"和"链主"企业,增强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电力资源紧缺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的发生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在目前我国要针对电力资源紧缺的现象采取适合的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电气节能措施,并且对如何有效开发电力新能源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剧,尽管全国都在推进建筑节能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来说,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用于建筑行业的能源大多是不可再生能源,过度的开采与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建筑能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目前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会利用新能源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这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建筑行业义不容辞的环保责任.本文笔者对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能源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今天,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并且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实现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不断  相似文献   

12.
李科松 《经济论坛》2012,(9):131-132
随着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开发和应用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且,如何利用新能源汽车保卫中国汽车市场也成为关键。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方法阐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突出问题,并在区域创新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演变过程为线索,结合中日韩在新能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依据能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并讨论三国为应对危机而进行新能源合作的有利前景及重大意义.中日韩通过加强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三国经济从低迷的世界经济背景中尽快复苏,更有利于三国搭建起长期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平台,构建亚洲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河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保定“中国电谷”给我们以启发。它所形成的品牌和声誉,通过先发性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体系,去占领新能源产业发展阵地。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河北现代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新能源产业能否合理有效发展。完善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有效激励机制是新能源产业合理有效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差距,需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6.
美国能源部称2015年前部署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无法实现。美国的新能源汽车计划由奥巴马于2008年竞选时提出,2009年启动,但效果不佳。2012年,纯电动汽车在美国销售14,687辆,仅为全年汽车销售量的0.1%。产生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锂电池的技术进展缓慢。雪佛兰VOLT、菲斯克等领先厂商都发生过碰撞后电池起火事故,为消费者接受电动车直接蒙上了阴影,也为产业的发展招致质疑声。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技术产业是现代社会能源发展的必然走向,发展清洁、安全的新能源技术产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新能源技术产业是新形势下能源转型的战略选择与重要方向。但当前新能源技术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推广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履行京都会议协议,达到在2008-2010年间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削减至比1990年低6%的目标,日本政府主要从三方面采取措施,即:第一,进一步调整供给结构,实行彻底的节能措施;第二,大力发展原子能发电;第三,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利用。目前日本的能源供给结构依然是以石油为主,占55.2%,其它能源依次为煤炭16.4%、原子能123%、天然气11.4%、水力34%、新能源1.1%和地热0.2%。尽管目前新能源仅占一次能源供给的回.互叽,按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增加至3.1%,但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要将它扩大3倍也不是容易的事。考虑到…  相似文献   

19.
欧洲是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近20年来,在欧盟各国政策的激励下,以风能、光伏能、生物质能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日益扩大,不仅为欧盟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欧盟新能源政策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点,既有欧盟层面的政策措施,又有成员国层面的政策措施,其内容上,既有立法,又有财政、税收、和投资激励措施。欧盟与中国的能源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而且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苗昆 《环境经济》2010,(6):30-31
多项预测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至2000万辆,而汽车的保有量很可能超过2亿辆,中国很可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然而,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需求高涨的今天,这些数字恐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忧虑而不是喜悦。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消耗的石油,超过了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可能达到60%以上。能源短缺已成事实,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原油的自给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据报道,中国剩余原油可采储量只占全球的2%左右,约为州乙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