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价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确定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探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于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测算2006—201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研究不同收入群体对各户型住宅的购房支付能力。研究表明,南宁市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呈梯级状分布,普通购房者面临购房困难、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因此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时要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大力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背景下,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为揭示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购房可支付能力之间的内在规律,本文以家庭作为购房主体,应用收益法原理构造了家庭购房可支付能力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西安市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以及中等收入家庭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对居民购房最大可支付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出在短期内西安市还应大力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以满足低收入家庭购房需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言论     
《房地产导刊》2006,(11):9-9
一是房价收入比。联合国1993年对世界107个国家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出的标准是3—6倍。即你购买一套房子时,总房款(包括装修费)与家庭税后收八之比如果为3—6倍.则说明这种房价在你的支付能力内。这一比例越高,说明房价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按照“新国八条”的规定,各地政府在制定房价目标时,应当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从现行数据来看,大多数城市在制定房价调控目标时,均选择与GDP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而忽视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莎 《东方企业文化》2011,(10):179-180
本文以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研究对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房价收入比法,借助2000年至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住房价格等数据,测算北京市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4千余户新市民家庭的调查数据分析,从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可支付能力三方面分析影响新市民住房决策的因素。发现新市民的户籍状况和婚姻状况为主的个体特征,受教育水平和到上海年限为主的人力资本特征,和收入水平相关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影响着住房决策和可得性。到城市工作时间越长,户籍状态越稳定、已婚及收入越高的新市民,越倾向于购房居住。新市民的购房需求主要体现为首套房为主的刚性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仅表现为高收入家庭。城市住房政策应更多关注青年家庭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住房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虽然住宅价格是由住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但从长期来看,住宅价格应该与城市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评价住房支付能力的指标有房价收入比(PIR)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房价收入比用于判读住房价格是否合理,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能够反映家庭购买住房的还贷能力.论文通过计算2004年我国34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了城市排序.参照国外相关指标的评价标准,论文采用Pareto累计图的评价方法,得出了我国当前房价收入比和住房可支付性指数的分布区间.论文的研究成果既可作为政府调控城市住宅市场发展的依据,也可作为居民投资置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2005年,我国平均房价收入比只有6.77,并不是很高,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2005年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最高收入户只有2.45,前者是后者的9.3倍,大大超过国际同等差距。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  相似文献   

9.
动态房价收入比-判断中国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决好住房保障问题,使每个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都得到保证,首先要对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有科学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来指导我们合情合理地判断居民的住房困难程度。具体来说,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对合理的基本住房消费存在支付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可认定为丧失了对合理住房消费的支付能力。显然,只有对合理住房消费有支付能力困难的家庭政府才有必要实施援助。但对于如何测定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困难程度,现有的理论还有很多局限性。本文提出的“动态房价收入比”可以帮助有关住房政策决策者扩展思路,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制定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房价收入比研究的发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上,衡量居民购房难易程度和住房消费水平的通用指标为房价收入比。针对这一概念,国内存在广泛争议,由于争论各方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方面的不同,很难在房价收入比的界定和是否过高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国内学者对房价收入比的研究成果,并对房价收入比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改进,动态发展房价收入比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的当前房地产价格状况及趋势报告显示,全国住宅价格走势基本正常,房价收入比稳步下降,从1990年的13.12跌至2003年的8.42。其中,北京2003年房价收入比为10.35,而2000年到去年的平均数字为12.31.房价收入比的持续下降,说明居民购房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10个城市的中房指数推算各城市2000年-2008年期间的房价,利用国家城调队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计算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数、月供收入比,提出月供消费结余作为辅助判断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结果发现所有样本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较高,其中南京、武汉、深圳、成都和重庆五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比其他5个城市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测定居民住房负担和价格可支付能力,既是开展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住房市场风险的基础工作。对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研究的重点,需要对其定义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与把握,选择合适和科学的住房负担能力测度方法。就国际上研究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最主要四种方法:传统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考虑适当住房标准的住房支出收入比法、剩余收入法以及复合测度法等做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剩余收入法"的北京市居民住房可支付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一直是我国住房政策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但是,住房可支付能力的测度一直是理论和实证的难点,特别是家庭收入差异以及住房质量差距的加剧又增加了住房可支付能力测定的难度.应用新的"剩余收入法"通过一个家庭购买一个"基准住房"总价格,并根据信贷政策测算了基本住房所需的融资成本,再测算基本的非住房消费,得到最低预算收入,并和真实收入比较来评估北京市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还比较了已购房改公房家庭和首次购房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北京不同收入群体住房可支付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低收入家庭存在购买能力不足,拥有房改公房能提高家庭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对提高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可支付能力的作用很小.提出发展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价收入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红旭 《上海房地》2009,(10):42-45
一、房价收入比的计算方法和衡量标准 (一)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 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对于房价收入比的计算,不同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指标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的数据皆来自于国家统计系统,其中商品住宅特指一手房,不包括二手房。  相似文献   

16.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住房保障对象划分是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依据住房消费收入比、房价收入比等指标,采用统计分组法与倒推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识别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得出我国现阶段城镇住房保障对象应涵盖城镇居民中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保障住房覆盖率为40%.对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应采用租金补贴方式;对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可采用租金补贴也可采用购房补贴方式,具体可由被保障对象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房价收入比是居住单元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年收入之比,关于它的研究对房地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房价收入比的来源与发展入手,介绍了目前房价收入比在国外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国内对于房价收入比的困惑,最后通过笔者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对于房价收入比测算方式的建议和假想。笔者认为,房价收入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政府调控市场提供参考,也应当对居民衡量自身的住房支付能力具有指向性。本文以成都市2011年的商品住房平均成交价及家庭年均收入为例,测算了不同收入层次人群对于不同面积的房屋的购买力,并以此对房价收入比的测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需要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为此要对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房价收入比"指标,用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修正使用,以计算结果作为制定差别化住房政策的标准,建立起长效、稳定的住房经济调控政策与住房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的梯度住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房价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过高的房价严重背离了居民的支付能力。1996年我国商品房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平方米2000元,若按平均每套住房70平方米计,每套住房的平均售价为14万元,而同期的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约为14000元。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套住房的商品价格与居民家庭的年收入之比为3至6倍时,住房的商品市场才能正常运转起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199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0%,上述的房价与收人之比应取下限,即3至4倍,而实际上却为10倍。再从居民的储蓄来看,居民的平均储蓄率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产业集聚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之间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有所改观,但在房价收入比方面地区差异依然较为明显,东中部地区居民面临的住房压力较大;产业集聚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产业集聚初期,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当产业集聚达到临界值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和产业集聚的二次项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产业集聚开始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起反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就业人员工资、环境污染情况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而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