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实力日益增强,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明确交通运输业的科技成果是否与科技投入成正比,文章对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绩效评估。首先,在国内外专家对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现状,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角度的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求解,计算得出江苏省历年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提升江苏省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杰敏 《科技和产业》2022,22(10):104-11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围绕政府、高校与企业3个主体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于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政府长期的科技支出与教育支出均能够促进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短期内加大教育支出并不能立竿见影;适当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发明专利的产出,提升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企业可适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R&D经费投入,促进企业创新性成果的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应用DEA的C2R模型,从产出角度出发的MALMQUIST方法测算甘肃省22个行业规模及以上工业企业2010—2011年科技创新效率情况,并用DEA多阶段松弛计算方法估计这些行业2010和2011年创新投入冗余和创新产出的实现状况。实证结果表明,甘肃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总体较为低下,多数行业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企业科技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规模的扩大,技术进步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正>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其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求变是企业唯一不变的主题。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如果不创新,企业将无以生存、无以发展。近几年来,瑞通公司逐年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软硬件,建设了现代化的办公楼,引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先后研制出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全国28个省区市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并存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承载力较弱、产出较少、科技创新扩散严重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知识知识经济形势,调整国民经济战略格局,推动我国由工业经济不断向知识经济转轨,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激励创新人才迅速成长,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以企业自主投入为核心,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知识支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转移媒介,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的涵盖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以技术创新 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要支持民营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指示精神,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山东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新形象1企业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能力显著提高。我省民营科技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由1999年的12.78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5.23亿元,2000年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占企业总收入达到4.8%。2000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量…  相似文献   

8.
从专利角度看重庆产业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指标是进行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衡量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基于产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等数据,通过对重庆七大产业的专利授权量、引进企业的专利占比、专利投入、专利密度等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产业的创新活跃度、创新方式、创新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野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0-13
对杭州市重点医药企业近几年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从科技人才、科技经费投入、新产品研究开发、专利保护等方面分析了医药产业创新现状[1],指出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提升杭州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苏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竞争不断增强。文章以纳入省级备案库的一定量的企业作为样本,分析样本企业注册类型、行业领域、人员结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特征,并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进行比对,寻求不足和差距,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民营科技企业质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湖南省2015—2019年各地级市科技创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2019年湖南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效率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较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研人才、政府支持力度、产业结构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引育高水平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技术为主的第三产业以促进湖南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优惠政策,但对其知识产权产出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还较少,对福建省高企的相关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与挖掘,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EDA)了解福建省高企知识产权产出与科研项目的一些特点,以期为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建立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评价方案,正确评价山东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对山东省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两个层次10个指标的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科研产出及总体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地市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得分,分析不足,提出加强山东省各地市科研非企业科技活动单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弢  张博 《科技和产业》2015,15(4):34-39
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中部六省的高技术产业—医药产业的区域层次数据进行分析,以区位熵作为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法测算技术创新数据,对技术创新水平进行衡量,进而测算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创新的Pearson相关系数,验证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创新的正相关性,并结合图形进一步分析二者关系,探究二者发挥最大协同推动经济发展时产业集聚的最佳规模,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协同推动作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胡顺义 《科技和产业》2020,20(7):99-103
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系统化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中山可以从助推龙头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推动多方合作,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人才体系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多层次人才资源等层面进行优化,全面完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2012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两个公共因子:技术创新投入因子和技术创新产出因子,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办科技机构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对创新投入因子的贡献最大;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因子得分以及总得分上排名前三;股份合作企业与联营企业产出因子排名和总排名均处于最后两位。  相似文献   

17.
周德新  王明安 《特区经济》2008,(11):130-131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需求,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限制了这种需求,从而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为此,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明晰产权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上入手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政  刘韬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54-156
文章提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显示突变级数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模型不需要计算任何指标权重,只根据评价指标闻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